北京四通橋抗議者被媒體稱為“新坦克人”,其引發的爆炸性效應持續發酵,但港媒卻集體沉默,與“六四”後表現形成鮮明對比。分析人士指出,事件道出中國民眾追求自由的心聲,這是其打動人心和發揮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香港媒體集體沉默
中共二十大黨代會即將召開之際,北京海淀四通橋出現反習標語,國際媒體爭相詳細報導和分析探討, 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幾乎所有報紙、電視和電台對這起被國際廣泛報導的爆炸性新聞集體沉默,這與當時“六四事件”之後香港媒體的表現形成強烈對比。
法新社駐香港特派員蘇昕琪(Xinqi Su)周五(10月14日)在推特上發文稱:“香港的主流媒體(報紙、網絡平台、電視新聞、電台新聞)都沒有關於#四通橋抗議活動的報道,只有網絡新聞媒體‘香港01’昨晚短暫有過一則報道,現已遭到替換。”
據德國之聲10月14日報導,在香港創立、2021年將總部遷往新加坡的中文網媒“端傳媒”10月13日在推特上以圖片形式發布此消息,至於其他香港媒體如《明報》、《南華早報》、香港電台、TVB...則完全沒有關於此事件的報導。
德國之聲嘗試以電話和電子郵件聯繫“香港01”詢問關於撤下報導一事,至今尚未收到回復。另外,記者也嘗試聯絡“香港記者協會”欲詢問相關問題,不過同樣無法聯繫到協會成員。
自由亞洲報導,根據香港獨立記者林彥邦的觀察,網媒“香港01”事發當天下午所發出,題為 “二十大前北京驚現示威:不要封控要自由有人拉橫幅燒物品被帶走”的報導,是唯一例外,但該報導五小時後遭下架。
據林彥邦了解,香港01的報導大概是在下午4點多上架,下午六點多還被上載到手機的APP,到了晚上九點多相關報導就下架了。
林彥邦表示,香港01”在參考了外電和社交媒體等消息來源後,曾親自派人到北京海淀現場查證,很明顯,最終報導之所以下架,並不是基於消息真偽或新聞價值等考量。
林彥邦說,自《香港國安法》2020年實施後,香港新聞機構和工作者自我審查的情況越來越明顯,新聞自由也不斷滑落。這次港媒對反習事件“零報導”反映香港的媒體生態與中國大陸已相差無幾。
在香港正式實施《國安法》之後,批判性媒體如《蘋果日報》、《立場新聞》及《眾新聞》等相繼被迫停運。在香港教授新聞傳播教育的老師和教授曾向德國之聲表示:在報導消息時,必須注意題材和用語,否則可能有違反《國安法》的疑慮。
根據“無國界記者”今年5月3日公布的“2022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在該報告中排名下跌幅度最大的就是香港,從2021年的第80名下滑至2022年的第148名。
此外,香港政治學者、時事評論員黃偉國觀察到,香港媒體對於中共二十大的報導缺乏批判性,對於習一旦連任是否涉及政治妥協,以及二十大結束後中國面對的問題也沒有深度探討,使人對香港新聞自由前景感到悲觀。
(Feng Li/Getty Images)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662385?lang=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