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以「把心一橫」形容。「當時和妻子上網找市區單位,村屋也好,唐樓也罷,只有劏房。普通的百幾二百呎單位,要6至7000元,最貴的接近一萬元。所以找到這個租盤,雖然偏遠,但海景很美麗,於是我們把心一橫,搬去起碼是人住的地方。」
張先生租住的澄碧邨單位1,080呎,兩房一廳。他不方便公開租金,只說是「劏房價」。他記得當時一落船,赫然發現這列坐北向南、朝向沙灘的5層高平房,正是以前坐港澳航線時遇見的風景。當時他還道是大陸的平房。穿梭平房之間園林小徑,這裏除了房子還是房子。他補充,曾經有間會所以及直昇機停機坪供住客使用,但關閉多年。 船程動輒兩小時 邨內全無日用品
張先生一直在港島上班。由以前坐巴士、鐵路轉變成輪船,坐在船上搖擺不定。他坦言,最初對此吃不消,不時在船上暗忖:每天如是,如果要趕尾班船怎辦?趕不到又該怎辦?換上新的生活規律,往返長洲的渡輪最早6時,最遲12時。如果說習慣,倒不如說是舒適而遠離煩囂的環境,大為提升睡眠質素,不怕提早兩小時出門。於是這兩程船,成為了他思考事情和閱讀的餘裕,間或加插跑去碼頭趕船的「運動」。下班後,夫妻會在長洲購買日用品和食物,直到船差不多到岸便上船。 澄碧邨1980年入伙時為豪華渡假區 會所今荒廢有化灰狗屍
這裏每個單位都貼有船程表。(陳嘉元攝)
【蘭桂坊】炫富追女仔可以去到幾盡?室內放煙花你聽過未?
【習近平訪港】全城紅底黃字歡迎橫額 設計師:似一嘢撻落嚟
【20人的20年】歐鎧淳憶深圳軍營奧運特訓:日日著軍服唱軍歌
【社區影像】跨境上學的香港孩子 兩姊妹穿梭兩地的讀書生活
島上沒有任何購物設施,連汽水機也欠奉。澄碧邨居民極度依賴長洲。每次要到長洲,他們得花3小時來回,有時為吃飯、有時為購物,「家電如果損壞,長洲有指定的電器店,店員會幫手運電器到澄碧邨,船家和保安員都認得他們。」
住進澄碧邨數年,張先生的朋友和親戚探訪他時,聽到的意見不外乎是「世外桃源」,讚嘆無敵海景之餘,好奇他們的日常生活。的確,好些景像也許是不少香港人夢寐以求的:乘船回家時見到海面泛起粼粼綠光,猶如海底螢火、沙灘散步迎接日落。然而除了船的班次疏落外,這裏一年總有一兩次斷電,原因不明;沒有光纖覆蓋,他僅能使用手機數據流量,網上看片頓時慢了幾拍。澄碧邨更只能依靠水池收集雨水和山水供居民使用,他們家的濾水器用了半年,濾芯已經變黃。 無敵靚沙灘 居民垂釣為樂
那生活該怎樣過?張先生指住窗外遠處的沙灘說:「從每天早上給海浪聲喚醒開始。那裏的沙灘稱得上水清沙幼,由於和黃70年代買下整個海岸,沙灘沒有救生員當值,也沒有防鯊網。」有沙灘,又有深水碼頭和石灘,澄碧邨居民平時會到沙灘上遛狗、玩水上電單車、槳板、獨木舟。有熟悉海產的朋友對張先生說,二浪灣海域漁獲豐富,有煲湯一流的石狗公、石斑,故他不時見到漁船駛來作業。同樣,居民多數喜歡釣魚,連帶影響了他。居民之間會比拼一番,如果有人釣到半米長的大魚,是一件值得在鄰里間吹噓幾個月的大事。
他說,以前對沿海生活的想像,只限於如深井沿岸的高尚住宅。澄碧邨環境寧靜,50幾戶住客各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出入時間儘管不同,彼此總會在船上相遇。海濤聲裏,人隨波浪起伏,聊起近況,下船後各自回家。鄰里間大多認得對方,卻未必相熟,張先生搬來半年後才與樓下的鄰居交朋友。在此之前,就只有一位退休的裝修師傅梁先生,因為免費幫他裝修新居而結識。「梁生當時見我們新搬進來,而且單位無需大幅度裝修
http://novelfeed.us/archives/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