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成交連續兩周少於千億 基金界揭乾塘原因 恒指變「雙失」
港股踏入8月業績期,不但未見以往「炒業績」的熱烈氣氛;反而愈見冷清,恒指長期在20000點樓下橫行,不論是點數波幅,抑或是成交金額,都突顯港股「乾塘」慘況。港股成交額連續15日不足1,000億元,情況為多年罕見。
除了受到中美政治角力、內地經濟不振、美國加息令資金收緊、港息抽高等當前因素外,基金界也回顧了近兩年港股市場重大變革,包括恒指世紀改革、港股印花稅「加碼」等結構性因素,勾勒出三大令港股埋下成交積弱的原因。
台海衝突後 港股成交「陰乾」
回看過去半年,港股其實並非如當前一蹶不振。恒指自今年3月份,跌至六年低位18000點後,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主持金融委會議上揚言「力保經濟」,曾刺激港股以一天3,000億極大成交,築起市場所謂的「劉鶴底」,更在6月份,向上發力嘗試突破,當時炒上的理由,是憧憬上海解封後經濟復甦,刺激恒指一度重上22000點。
翻查港交所成交數據,可見6月港股成交轉旺,日均成交達1,500億元以上,也出現所謂「東升西降」現況,而非現時「一潭死水」。
然而,升市動力一瞬即逝,中國經濟復甦不似預期,至7月多個數據反映經濟「死火」,例如反映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新增社會融資數字跌至六年新低;製造業數據又重陷衰退。雪上加霜的是,本月初台海衝突,反映中美政治角力加劇,觸發外資對中資股更有戒心,港股連剩餘的動力都迅間消退,成交「陰乾」式下挫。截止本周二(23日),大市成交連續15日不足1,000億元,最差一日成交僅得700餘億元,是今年5月初以來最弱成交。
基金界力數三大元兇
對於港股成交奇差,兩位基金經理不約而同直指,明顯是受到地緣政治及內地政策因素影響。馬山資本董事總經理林子傑指出,中美政治角力加劇,加上內房債務問題,已經持續困擾市場超過一年,但仍未有政策得以有效解決,最憂慮內地「爛尾樓」的問題會否惡化。
除了宏觀因素外,基金經理亦點出三大結構性因素,令到港股成交每下愈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