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撚化的端午節?划龍舟、吃糭子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孔雀大師

17 回覆
7 Like 3 Dislike
孔雀大師 2022-06-03 13:58:09
端午節又叫龍舟節,以至於這個節日的英文名就叫「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可要說我們對這個節日瞭解多少,還真不多。今日每個民俗節日都有明確的主題,春節歡度、重陽敬老,甚至本意踏青的清明節,也固定為哀思逝者之日。但是端午節就很奇怪,如果說,粽子和龍舟還勉強和屈原聯繫得上,那麼雄黃酒、艾草又是怎麼回事?此外,南方有不少地區,每逢端午節,還會因為划龍舟發生村落「械鬥」事件,以至於有些地方政府不成文地禁止這個習俗。這難免讓人有些奇怪,明明是一個划船為娛的節日,傳聞韓國人也要搶先「申遺」,我們不但靜悄悄,還要慎之又慎。其中又蘊藏了什麼難以言說的秘密?

其實前人也懷疑端午節的起源,尤其是可疑的「屈原」。聞一多認為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的,而端午節很早以前便已存在。他在《端午考》中設想,「端午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風俗,自東漢以來,吳越地域漸被開闢,在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對流中,端午這節日才漸漸傳播到長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天文學家陳久金則認為,「後世的端陽(午)節就是上古越人的年節」,並提及越人「以銅鼓慶祝新年」的儀式也與端午節時間重合。

聞一多對他的想法沒有給出很明確的解答,但是他的困惑給我們提供了兩點思考。第一,端午節存在著兩股暗流中爭鋒相對的力量。一股以「龍(舟)」為偶像,贊美拼搏、爭先,表現了立志在這個節日里斬獲頭籌的勇力和氣勢。另一股力量雖然具體表現繁多,但無疑都在抵抗「端午」時節所蘊藏的「災難」——龍蛇、毒物勢力。其中的共同點,都是圍繞著「龍(舟)」。


古代銅鼓上的紋飾(蔣廷黻:《銅鼓》,第108頁)

2000年前的原始龍舟賽 為瞭解開這兩種力量的起源,我們先把屈原放到一邊,看一下比他更早的龍舟習俗的起源。在古代南方地區,有一種鑄造銅鼓的習俗,這種習俗從雲南到兩廣、閩、贛都有保留(江西有個縣就叫「銅鼓」),甚至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越南都有。

這些銅鼓的鼓面和鼓身保留了大量紋飾,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鼓身部分鮮明的「船紋」。考古學家聞宥、馮漢驥、汪寧生等人已經論證,這些船紋就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龍舟競渡之俗的寫照」。這些2000多年前的龍舟競渡圖案描繪了什麼情景呢?

雲南著名漢代遺址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戰船」形象是這樣的:「船大而細長,首尾翹起,船首飾鷁鳥首紋,船上同向而坐四人。船首一人頭戴羽冠,羽冠向下,手執三角形器物,船中二人執矛,頭戴大羽冠,船尾一人執長槳,羽冠向下。」這些人不好好划船,拿著長矛乾嘛呢?

來自廣東南越王墓遺址出土的另一個銅提桶上也有類似紋飾,上面就更清楚了:其中1人高立於船台上,左手前伸持弓,右手執箭(第2船立船台之羽人頭著矮冠,左手持靴形鉞,右手執首級[首級披發],似屬主持祭祀的首領形象)。船台前3人:頭一人亦左手前伸持弓,右手執箭;第2人坐鼓形座上,左手執短棒擊鼓,右手執一物。第3人(緊靠船台者)左手執1裸體俘虜(俘虜長髮),右手持短劍。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銅質提桶上的船紋圖象 古代銅鼓圖案顯示,華南古人坐著龍舟不是划船,而是拿著兵戰斧、弓箭,一邊戰鬥,一邊用俘虜的首級祭祀!這是不是久已消失的古代傳說呢?明末廣東詩人鄺露著有《赤雅》一書。書中記錄了大量明末時廣西民族風俗,其中一則生動描述了「桂北競渡」的情景:「桂林競渡,舟長十餘丈,左右衣白數人,右麾白旗,左麾長袖,為郎當舞。中扮古今名將,各執利兵,傍置弓弩。遇仇敵,不返兵,勝則梟而懸之,鐃歌合舞。十年一大會,五年一小會,遇甲戌為之,有司毫不敢詰。」

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些人並不安於划槳,而是「各執利兵,傍置弓弩」——與銅鼓船紋圖像活脫無異——他們手持兵器,彷彿是去專門尋仇。遇到仇家「勝則梟而懸之」,不但要把死者梟首,還要懸掛,「鐃歌合舞」。看來這種銅鼓紋飾上的祭祀習俗,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通常把這種習俗稱作「獵頭」——今天職場「獵頭」本意就是從這兒來的——但是,古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粽子是最古老的「方便」食品 《南州異物志》等文獻提到了古代廣西烏滸人的「獵頭」習俗,他們雖不乘舟,但往往會在春月外出斬獲外人首級,用首級祭祀「田神」,回家進行保佑農業興旺的巫術,在獵頭成功後還伴隨「擊銅鼓歌舞飲酒」的慶祝活動。「獵頭」是古代世界各地民族都普遍存在的習俗,從西歐的凱爾特人到南太平洋的毛利人都有記載。根據對當代獵頭者的研究顯示,「斬獲一個死者的頭顱,就控制了他的靈魂」的觀念曾經廣泛流行,斬獲越多死者,就有更多的「靈魂大軍」為之驅役,這樣眾多僕從可以提供豐厚的農業收成。


毛利人的獨木舟,藏於新西蘭奧塔哥博物館。

天文學家陳久金認為,最初的端午節為夏至日(農歷五月十五左右)——一年中北半球太陽直射地面時間最長一日(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而不是農歷五月五日,而這天為百越人的新年。從這個角度來看端午競渡的性質,這個假說或許可以成立。在每年這一天,百越人集體乘馭「龍舟」出發,獵取新的人頭,肥沃新年的土地——誰能在龍舟賽中爭先奪得競標(一個來自江中的死者),便將預示下一年的豐收。

有了這樣的思路,我們再看端午節的各項莫名的習俗,就有了答案。端午節起源傳說除了和屈原有關的版本外,還和春秋的伍子胥、東漢的孝女曹娥有關,後兩者都是一般意義上「吳越」地方居民。無論是水神祭祀還是名臣、孝女祭祀,都無法概括這三者之間的共同點。但他們具有共同的死亡方式(溺於江中),以及和龍舟習俗的結合方式——划龍舟的目的是為了「拯救」(撈起、獲得)他們的屍體,而非使之復活。

那麼,有人作為獵頭一方,必然有人作為犧牲一方。既然獵頭者往往乘坐象形為「龍」的戰船,那麼一切以「龍」為敵的方式,無論象徵(以蘭草、菖蒲等劍狀物象徵斬殺蛟龍)還是物理(用雄黃等礦物毒殺蟲、蛇)方式克制「龍、蛇」,都會成為感到威脅一方,具有防禦功能的厭勝之術。這就使該節日同時融合了相互抵觸的主題。

最後,有關端午節的其他習俗,比如「吃粽子」和「寒食」(後者是一個與春秋晉國人「介子推」故事有關,易於混淆於清明節的風俗),在「獵頭」文化中,也能得到圓滿的解釋。據研究,獵頭活動為了避免誤傷同族,需要(划行龍舟)前往相當距離之外的異族地盤,選擇與己無關的外人,因此,需要攜帶「方便」熟食,而「粽子」就是一種適合古人長距離行軍的「速食」。從這個角度上說,粽子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旅行食品」。將粽子與拯救屈原聯繫起來,只是後世旁觀者的一廂情願。



www.thepaper. cn/newsDetail_forward _1338202
SiegfriedL 2022-06-03 14:20:01
D乜節物節,又咪D奸商吹出嚟
丁丁𠝹刀 2022-06-03 14:33:28
年經真係要每年一提
霏町密絲 2022-06-03 15:25:20
咁嫦娥未奔月、未有月餅之前夠有中秋節
信研會 2022-06-03 16:31:39
重點係漢人偷咗越(粵)人嘅節日然後話係自己自古以來
霏町密絲 2022-06-03 16:34:39
咁熟嘅個套路
慎島 2022-06-03 16:36:43
未有屈原前,已經有龍舟同傻係事實
果陣時都未必係叫龍舟或者似龍,因為龍先秦果陣無乜地位
但紀念屈原亦都可能係為左俾依個節日一個新意義,去製造一種新習俗,團結楚國遺民抗秦
慎島 2022-06-03 16:37:12
基督教、道教都係咁
懵建華 2022-06-03 16:41:36
龍賓周先係真相
信研會 2022-06-03 19:05:56
諗得太多 純粹係腐儒拎外族節日嚟宣揚忠君愛國
IE瀏覽器 2022-06-03 19:17:20
理撚得佢
只要端午節唔係星期六日就ok
每天做運動 2022-06-03 19:23:30
唔係話要將d傻掉落海
等d魚唔好食佢條屍咩?
口琴大師 2022-06-03 19:27:00
有假放就得
伏羲夫食女鍋 2022-06-03 20:30:42
https://twitter.com/VOEM_Radio/status/1532658092210634752?t=4Wy_FG5FkQZWGkHA4BW59w&s=19

端午最早是古越人慶祝新年的風俗,與後世南島民族的獵頭習俗有關,粽子則是出獵時吃的便當。 端午節和歷史上真實的屈原沒有關係,借用他的名義一方面是為了給百越節日披上一層華夏皮,另一方面是藉紀念反抗中原武統的荊楚愛國者名義保護帝國占領下的南方認同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