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一種傳統中醫治療方法,最早記載在戰國時代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古時拔罐是用作治療用途,以治療外傷居多。醫者利用火燃、真空抽氣等方法,以罐作為操作工具,借助負壓和熱力,將玻璃罐中的空氣排走,使罐吸附於體表,5-10分鐘後拔除罐,因吸力和刺激導致皮膚留下色淡紅、色紫黯的圓形罐印,即瘀血。
在瘀血代謝的過程中,有一種特別酵素「血基質氧化酶-1(HO-1)」,是一種「壓力蛋白質」,透過誘發抗氧化反應,調節發炎反應,可達到保護組織的效果:
增加會抑制發炎反應的物質,例如:IL-10。
減少會促進發炎反應的物質,例如:IL-1b、IL-6、TNF-a。
促進巨噬細胞轉變為非刺激急性發炎 (M1)的種類。
增加組織內的「血管內皮生成因子(VEGF)」、促進粒線體的生成。
「血基質氧化酶-1(HO-1)」負責將血基質分解為膽綠素、一氧化碳、鐵。膽綠素或膽紅素有抗發炎的效果,在糖尿病的動物實驗中,膽紅素有促進傷口修復的效果。一氧化碳有著擴張血管的效果,有助於促進患部的循環,具有抗發炎及止痛的效果。
我覺得刮痧拔罐應該有根據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