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g有幾個論點好似搞錯左
當然孫老師個知識範疇包含左幾個層面
我唔識哂都係好正常 所以都想大家一齊討論下
1. 首先我個段野係覆返ching你問點解日本有武士道精神而中國無,而唔係覆緊點解日本都係父權社會,所以我嘗試用歷史同文化角度解釋,同埋嘗試講點解孫老師唔會係一條片到講哂所有野
2. 睇返孫老師段片,佢係話依家中國既內在精神狀態好似一戰後到二戰期間既日本,都係一種絕對父權制既政治模式,即係日本人寄望於一個精神層面既父親(天皇),天皇亦因為歷史因素而有責任地成為左日本人既父親(大和魂+天照大神既繼承人),但呢種絕對父權制度係現代日本應該係無左,因為孫老師講到經歷過戰爭既洗禮之後,先係真正既成人禮。老一輩無咁右翼既日本人都會有種發動二戰既歷史包袱同責任,意味住當年既日本人已經由未成年既文化長大左。如果留意依家既日本文化,唔難睇到佢地社會係好反戰(動畫,文學,擴軍既質疑)。但依家某國既人動不動就會話派兵打柒佢,射核彈射到人地要二次投降,就已經可以睇到當中既分別。
3. 孫老師係片講既絕對父權制度,同我地依家講既父權社會應該唔係同一樣野黎。因為前者係講緊個政治模式,即係國民內在精神空虛,從而寄託到政治領袖身上,期望佢地扮演到家長既人物。問題係天皇對於現代日本人黎講,地位比以前已經低左好多,反而成日聽到d企業,政府高層一有醜聞或者做得唔好就辭職,換轉係軍國時期既日本肯定唔會出現。而後者講緊社會文化傳統上重男輕女既風氣,但父權社會唔係中國/日本先有。無論係亞洲國家定係外國,都有父權社會既特徵,但唔代表呢d國家都係行緊絕對父權制度。
4. 日本武士道文化除左同責任有關之外,亦都同家族光榮有關。因為日本封建制度期間,武士既社會地位高,所以作為向上社會流動之外,同時亦代表左個個家族既榮辱。簡單例子,就係如果一個武士係戰場上投降,返到鄉下會俾人鄙視之餘,亦會令家族蒙羞,所以對佢地黎講,a good death is glory,亦可以簡化地解釋到點解佢地寧願要切腹都唔會投降,同我地成日聽到留得青山在,那怕無柴燒係兩種文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