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賭城風情畫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 》(1998)
-
劇情來自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的體育記者和他的律師朋友一起駕車前往拉斯維加斯,尋找他們的「美國夢」。一路上,他們帶了大量形形色色毒品和酒精,也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在藥物作用下,許多迷幻和癲狂的畫面出現,在幻覺和現實之間讓兩個人分不清那一個更頹廢,那一個更扭曲。加上拉斯維加斯本身的紙醉金迷,「美國夢」似乎遙不可及,兩個人留下只有垃圾場一樣的五星級酒店房間和無法停止迷幻的路途……
-
這不是一部普通的電影,是來自於70年代最暢銷的同名小說改篇,小說來自真人真事而這個真人又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記者,人生極富傳奇色彩人生—Hunter S. Thompson。
性、毒品、暴力、體育和政治,特別是搖滾樂評,都是典型的Hunter S. Thompson寫作主題。在他的寫作之中,沒有預先設定規則。將事實與虛構,真實與想象,借助毒品、藥物和酒精的作用混為一處,Hunter S. Thompson主觀的虛構和想象,作為自我體驗的一部分,都成了新聞作品中加以報道的事實。
-
在朋友A的極力推介下,我在颱風的晚上冒了風雨去問朋友J借看了這齣《賭城風情畫》的影碟影片內的迷幻鏡頭就正如電影片頭陳列的各種各類藥物和毒品: 大麻,LSD,可卡因,安非他命,仙人掌,蘑菇,氯胺酮,海洛英,甚至從活體抽取的腎上腺素.... (藥品同毒有何分別?對我來說純粹提升精神體驗無害無癮的是藥品,對生理有害或成癮就是毒品,所以我一向都向毒品say no)
-
在觀影時我能感受到講述的電影的背景是美國60-70年代甘乃迺遇刺,越戰,Hippy 大時代下的那種頹廢與傾跨,即使主角們如何在藥物中癲狂迷醉,這些內容也都無時無刻尖叫著,魔幻著以各種形式侵襲過來——電視,音樂,幻覺⋯⋯等等。
又正如充斥整片的搖晃,狂亂,荒誕,離奇,迷幻的鏡頭所讓人暈眩迷亂的,我不知不覺的啪下了《賭城風情畫》這片數碼迷幻藥跟片中主角們追尋的他們不確定的「美國夢」,最後由於藥物毒品和酒精而演變成充滿Bad trip和憎恨的噩夢 。
看完電影,我就發現《賭城風情畫》裡根本就不存在尋找,有的只是迷幻和錯亂,就如電影裡的台詞說的「我們只是想逃離這個充滿肉慾的現實,逃離這個污穢的救世主年代」而電影把當年的美國Hippie 精神裡飽含的混沌都搬到屏幕裡,再加上導演本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把角色表現得淋灕盡致,幻想與現實,夢魘與真實,誇張與魔幻。所以說,《賭城風情畫》根本沒有甚麼美國夢,有的只是對美國社會尖酸的嘲諷,或者再加上為Hippie 竪碑立傳也不為過。
-
毒品,藥物,迷失,絕望,孤獨,這樣的主題總是讓我百看不厭,電影內兩個人在拉斯維加斯的行為,荒唐,荒誕,瘋狂,非主流,甚至反社會,沒有理性,只有無邊的徹底迷幻。
在集體狂歡的60年代,主角的原型Hunter S. Thompson是成功先知先覺的先驅者,他的文字沒有受威迫和利益驅使,更多的是自覺的熱愛與執著的堅持,始終捍衛著60年代的文化傳統,反文化,建立和發展次文化體系。
同樣是60年代年青人的英國導演Terry Gilliam伙同JOHNNY DEPP拍了這齣名為《賭城風情畫》的意識流CULT MOVIE,原作就是Hunter Thompson的同名原作自傳式小說,它還有一行副標題——「a savage journey to the heart of the american dream」(深入美國夢中心的野蠻旅程),是1971年的暢銷書,寫的是1965年Hunter S. Thompson的真實經歷,而它承前啓後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一方面繼承了60 年代的文化特徵,又教育了一代新人,但小眾還是小眾,影片從頭到尾在隊嘢和用藥,完全可以看作是藥物服用的迷幻電影,能真正熱愛並且看明白的,估計不多,起碼在香港可能是如此,但卻紀錄了人類最混亂最好玩最大膽最放縱的迷幻年代。
https://www.instagram.com/p/CGe7VSQgII9/?utm_medium=copy_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