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揀supervisor
讀得PhD,坦白講就係預左不停出paper (當然,量係遠遠重要過質,呢個一陣再講)。所以搵supervisor時,最好睇下佢近5年出既paper 係點樣,老細教書好同人品好唔係最重要,呢啲同佢研究能力無太大關係。香港始終太多上左岸既full or associate professor,出唔出paper對佢黎講係無咩所謂,跟住啲唔出paper既老細,咁你多數凍過水。
我以前有啲好優秀既同屆喺揀老細時,覺得個老細人品好/教書好跟左佢,無睇清楚佢既research direction/recent publication 就盲鐘鐘報名,結果有啲quit咗,有啲就7年先畢業.. 無一例外。

簡單黎講,如果你覺得自己想有個上心啲既老細,可以考慮啲assistant professor,唔一定要名校出身,但一定有一堆好paper既。因為佢地要博tenure就一定會chur學生,你好大可能會係咁比人捽,12個鐘一日,一星期6日,但讀PhD 就預咗要博殺,如果你想hea住咁過4/5年既話,真係三思而行。

上升期既associate 都好諗得過,理由同上。
至於好大粒既老細,只要佢仲actively publish,都係好好既選擇,只係有心理準備佢會好忙,唔一定有太多時間放喺學生度,但佢對你第時搵postdoc就好有用,因為佢多connection,同埋佢地有個established research topic / method, 出paper會輕鬆啲。

2. 揀field/research direction
先睇下自己既興趣喺邊,例如你想做calculation定wet lab,然後就住黎搵research topic,要留意 相應既工作量/publication ,因為有啲direction既需時好長/工作量好大,但回報一般(即係難出好paper)。咁要恆量下自己興趣,能力同風險管理。
當然,一啲咁好既research topic/direction,市面既競爭都會大,呢樣要睇你老細,因為學術界畫地為圓係一個好大既問題,當你踩左入去人地既領地,佢地會想盡辦法趕你走。所以,做學術界有名氣既人,佢地一定會有一啲獨有既research,喺一個大topic入面,佢地會佔有一個山頭,甚至乎佢地係開山祖師。

簡直黎講,如果你見一個Professor,啲工作同其他大教授極為接近(呢樣野對UG黎講可能好難界定,要自己睇多啲先感受到),而出既paper大部分都係2/3流,咁你要諗真啲先好跟佢,因為佢可能係跟風做,無個人風格/特點,咁樣對你日後發展無優勢。

相反,如果個professor 既research direction 係比較unique 而又出到好paper,咁佢係一個好碼頭,因為可以保證到paper質素 & 無咁易比其他人捷足先登。
3. 香港vs歐美
坦白講,香港學術界(至少而家)係唔一定只請歐美名校畢業既,但你一定要有好多&靚paper,咁樣去搵非三大既教席會容易啲。可以揀既,去美國讀PhD一定係首選,尤其而家開始有唔少學校都唔再視GRE係必要,你有first hon + research experience (最好有份second author既paper),咁樣會有優勢好多。就算係美國二線尾既大學(+好老細),都係一個好既機會,唔好心頭太高。因為日後投身industry,你有美國PhD,就可以有3年OPT 工作,公司唔需要同你申請工作簽證(H1 or O1) ,咁樣會輕鬆好多。

就算再去做postdoc,美國PhD 你有多啲機會。
歐洲 (德,英,瑞士,瑞典,荷蘭,法,西班牙)有好多好既學校,但畢業後留當地搵工,就應該會難過美國,始終做tech既話,美國一定係首選,無論係就業機會/前景/待遇,歐/澳/加 都係差啲。(個人睇法)

聽日再寫埋其他關於本地入學/在學期間既經驗

利申:香港PhD畢業,美國top school postdoc,做緊tech,享受人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