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奧會主席康斯坦丁·安德裏亞諾夫向國際奧會聲明:“莫斯科不會因為第一次申辦失敗而氣餒,兩億五千萬蘇聯人民熱切希望奧運會能在他們的首都舉行,希望奧組委不會讓蘇聯人民失望”。

兩億五千萬蘇聯人民 因過於激動而歡呼雀躍
按照社會主義國家的作風,他還強調“莫斯科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場館設施上都不成任何問題,哪怕奧運會第二天就開始也沒問題”。
此時的國際形勢也對莫斯科很有利。原來的西德奧會主席威利·道默已升任國際奧會副主席,能在高級會議中為蘇聯美言幾句。
有了“隊友”的大力助攻及自身的充分準備,莫斯科最終以12票贊同,3票反對,4票棄權擊敗了洛杉磯,如願以償的獲得了1980年夏季奧運會的舉辦權。
這也是奧運會首次在社會主義國家舉辦。
舉辦成功後就要開始籌款建設,但相關費用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上屆的申辦城市蒙特利爾已是前車之鑒。當時加拿大政府由於低估了預算,最後的總花銷是開始計畫的7倍,造成約10億美元的虧空。
最終加拿大只能通過開徵煙草稅等方式,於2006年才正式補上這筆赤字,本息共計30億美元。更悲慘的是,東道主加拿大沒有獲得一枚金牌,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沒有金牌的東道主。
由於是第一次在社會主義國家舉辦奧運會,為了有效的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及蘇聯的強大國力,蘇聯不惜血本建造了大量的新建築,短短數年間,蘇聯興建了90餘座奧運設施,並建造了舍列梅捷沃2號機場、宇宙賓館、奧斯坦基諾電視中心大樓等大型建築。
但這種龐大的趕工工程就是在燒錢,為了減輕國家負擔,蘇聯人創造性地在國內發行了全國體育彩票來籌款,這在社會主義國家裏還是破天荒的行為。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正當蘇聯政府準備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時候,一件“意外”徹底改變了莫斯科奧運會乃至蘇聯的命運,血腥的蘇阿戰爭爆發了。
在1979年耶誕節,蘇聯軍隊悍然發動了對阿富汗的戰爭,在當天就攻佔喀布爾,打死了時任阿富汗最高領導阿明,扶植親蘇派官員卡爾邁勒成立了傀儡政府。
這一舉動在國際社會上激起了很大的反應。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呼籲國際社會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並得到了廣泛支持。包括美國、中國、西德、日本在內的64個國家和地區宣佈抵制莫斯科奧運會。
其中最讓蘇聯意想不到,是中國的退賽決定。中國在奧會的合法席位已於1979年10月正式恢復,國內也做好了充分準備來參賽以實現多年以來的願望。但是中國還是選擇放棄參加並宣佈抵制莫斯科奧運會。
英法等國雖支持抵制活動,但仍允許運動員參賽,前提是必須用奧運旗幟代替本國國旗參加奧運會開閉幕式及頒獎典禮。
最終,只有81個國家參加了莫斯科奧運會,且其中基本沒有西方主要國家。這使得蘇聯政府十分尷尬,一場向世界展示自身實力的體育盛宴卻變成了自娛自樂的運動會,蘇聯的國際形象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1980年7月9日,奧運會開幕式如期在莫斯科的盧日尼基體育場開幕。盛大的表演引人關注、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的講話擲地有聲,一切看似很美好。但當運動員入場時,尷尬的場景發生了。
很多國家為了抵制蘇聯的入侵行為,都採用了奧運會會旗來代替國旗,使得場上“環旗飄飄”。
在交接會旗時,由於加拿大參與了抵制活動,上屆奧運會舉辦城市蒙特利爾市市長也沒有現身,只派了代表來交接會旗。
儘管蘇聯電視臺盡可能的遮罩掉這些場景,但最終不過是一葉障目,自欺欺人。
莫斯科奧運會自7月19日開始,至8月3日結束。共有5179人參加比賽,共進行了21個大項,203個小項的比賽。
全會共打破33項世界紀錄,蘇聯以80金69銀46銅佔據獎牌榜首位,東德以47金37銀42銅位列第二,二者共包攬了金牌總數的三分之二,令全球矚目。
獎牌獲得數的前十名,前兩名:蘇聯、東德
在閉幕式上,經典的一幕出現了,吉祥物米沙流下了眼淚,象徵著對抵制的不滿及對奧運會的不舍。
在音樂《再見 莫斯科》的襯托下,橡膠制的米沙乘著氣球飛離了體育場,也象徵著一個時代的遠去。
由於計劃經濟的特殊性,外界無法得知蘇聯在這次奧運會上的花費。據西方媒體分析,總費用大約在90億美金左右,這創下了奧運會籌辦費用最高紀錄。
事後,由於蘇聯政府在經濟及思維上的僵化,沒有將奧運會的經濟價值盡可能的發掘出來,白白承擔了巨大的經濟虧損。原本想獲得的國際軟實力提升也因為一場不正義的阿富汗戰爭變成了泡影。
四年後,蘇聯及其僕從國也集體抵制在美國舉行的洛杉磯奧運會,結果只有14個國家參與了抵制。冷戰後期蘇聯在國際社會上的孤立狀態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