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非常不建議拔牙的,無論是中國人、希臘人、羅馬人、埃及人、阿拉伯人、中世紀的歐洲人……這一點都非常一致。
中國最早的拔牙病例出現在《三國志·溫嶠傳》中:「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未旬而卒,時年四十二。江州士庶聞之,莫不相顧而泣。」說的是東晉的官員溫嶠在當任溫州刺史的時候因拔牙導致了中風,不到10天就去世了。這個病例也是中國第一例因為拔牙致死的病例。
【溫嶠像】
古希臘的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在《論疾病》中強調:「在牙痛的病例中,如果牙齒有蛀蟲且鬆動,則需拔除。如果沒有,但仍然疼痛,則需要用燒灼治療。」他認為拔牙手術充滿了危險。考古資料也佐證了他的話,在阿波羅神廟中發現的拔牙鉗是鉛制的,比較軟,無法用來拔除堅固的牙根,只能對付鬆動的牙齒。
【希波克拉底】
在古羅馬,理髮匠兼任牙醫,負責給人拔牙。羅馬醫生塞爾蘇斯撰寫了一本古代最具權威性的醫學摘要《論醫學》。在書中,他強烈建議蛀牙患者不要急着拔牙,可以嘗試使用使用熱膏藥、漱口、蒸汽等辦法來進行保守治療。他還提出,如果一定要拔牙的話,就要先把蛀牙給填充起來,免得在拔除的時候把牙冠弄破裂了。
【塞爾蘇斯】
中世紀阿拉伯的醫學廣泛吸收了希臘、印度、中國、中國波斯等文明的醫學知識,是當時世界領先的。在當時的阿拉伯一生中,牙科學方面成就最高的是阿伯克斯。
他撰寫了醫學和外科學的百科全書——《方法論》,裏面描繪了上百種外科器械(當然也包括拔牙的器械,比如拔牙鉗子、殘根鉗子)。即便如此,他仍然建議對拔牙要慎重。
「牙齒是非常高貴的器官,一旦牙齒沒有了,將無法用任何完美的方式補充之。」
而此時拔牙的技法也升級了,對付難拔的牙根也有了比較靠譜的辦法:「必須用一把足夠鋒利的小刀,將牙齦自牙齒分離,再以手或者輕巧的拔牙鉗溫和地搖動牙齒,直至鬆動為止。然後外科醫生將病人頭部夾在自己的雙膝之間,使用強有力的拔牙鉗,將牙齒以直線方向拔除。」
中世紀歐洲的理髮匠繼承了羅馬時代的光榮傳統,兼任外科醫生、牙科醫生,還可以在人生病的時候執行放血療法。而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一代又一代的拔牙工具被發明出來。
15世紀末,德國醫生約翰·施藍科發明了鵜鶘鉗;16世紀初,法國醫生布洛斯·帕累使用一套三組的工具用於拔牙:一個根尖器用以分離牙齦,一個梃子用來弄送牙齒;一個鉗子用來夾除牙齒;18世紀,拔牙工具有了專門的名字「dental key」,巴黎醫生髮明了一種旋轉拔牙器,可以貼在牙齒上通過旋轉把牙給拔下來,但是容易造成牙齒折斷,留下殘根。
在介紹古代拔牙的故事的時候,我避免將它描繪得血淋淋的。然而如果真的還原到彼時的場景:沒有麻醉劑、沒有止血藥、工具簡陋……拔牙真是非常痛苦而危險的事情。
所以各國的古代醫家都建議大家保護好牙齒,很早之前各國就不約而同地提出四大預防牙病的方法:飯後剔牙、經常漱口、使用牙粉和刷牙。
先富起來的人們非常注意保護自己的牙齒。中國專門教上流社會行為規範的書《禮記》提到了「毋刺齒」,叫人不要吃飯的時候當着別人的面剔牙,可見這個習俗流傳得多廣泛。古代用來當牙籤的材料有金銀、象牙、木頭和竹子。
【金牙籤】
中國的牙刷最晚出現於宋代。古時候人們認為刷牙雖好,也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個是晚上睡前刷牙比早晨起床刷牙有效果;第二個是刷牙的時候不要用硬的棕毛刷來刷牙,會損傷牙齦,應該使用軟毛刷。這兩點都非常符合現代的科學觀念。
古羅馬人除了用一般的草藥作為牙粉塗抹牙齒之外,還誤打誤撞地使用了沒藥或者含有硝酸鈉成分的收斂劑,可以達到強化鬆動的牙齒的效果。
即便是注意保護牙齒的貴族富人們也難免生牙病,窮人們牙齒疼的也就更多了。不過也許這兩類的牙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富人或許是糖吃多了造成了齲齒,而窮人呢,大概是因為營養不良。
說到齲齒,很巧合的是,各國的人都認為這是因為牙齒里生了蟲造成的。在甲骨文中,「齲」寫成牙齒上面有隻蟲子爬出來。在兩河流域發掘的距今1000多年前的莎草紙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齲齒的甲骨文,牙齒上跑出一隻蟲】
甚至到了16世紀的英國,依然流行用煙熏驅蟲的辦法來對付蛀牙。在出版於1547年的英國最早的醫學書籍《健康每日祈禱書》中記載着,讓蛀牙病人吸入天仙子種子燃燒的熏煙,然後彎腰附身在一盆水裏,牙蟲就會落入水中……天仙子本身是一種致幻植物,所以很難說看到蟲子從嘴裏爬出來是不是因為幻覺導致的。
而齲齒太嚴重了,又沒辦法拔除,羅馬人、中國人還發明在蟲牙上鑽孔然後用燒紅的鐵纖插入齲齒燒死神經,然後再用填充物把洞給補起來的技術。除了沒有用麻醉劑、用的不是現代藥物之外,基本上和現在「殺神經」的原理沒什麼區別。
有人說,人類的歷史是一部牙疼史。人們已經和牙病鬥爭了幾千年了。到現在人們還是堅信儘量不要拔牙。總之,還是堅持每天刷牙,好好愛護自己的牙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