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咁的,
我從小便知道「可圈可點」的解釋並不具模棱兩可或貶低對方的意思,相反它有絕對的褒義(不信可以Google一下)。然而,過去多年的經歷改變了「可圈可點」對我的真正意義。
N年前作為真正小學雞,有一次有同學說起「可圈可點」具有「見仁見智」的意思,筆者當然當仁不讓地奮力為「它」辯護,捍衞「它」作為褒義詞的事實。結果當然是爭拗不斷,在雙方面紅耳赤之時,中文老師出手解圍,為「可圈可點」挽了丁點面子。
中學時代,類似的情況又出現。我仍然扛起了捍衞「它」的責任,力排眾議。然而今次沒有老師參與,各執一詞之際又沒有可靠典藉,討論最終不歡而散。後來我在圖書館找來成語字典,結果卻換來一句「戇X,認真你便輸了。」
讀大學時,由於我是「掹車邊」入讀該課程,基本上所有同學的成績都比我好,整體語文水平應比中小學時好得多。某天討論時,又遇到類似情況,我的回應仍是指「可圈可點」不是這個意思,而對方仍舊反對。不過這次我沒有爭拗,卻開始懷疑自己有沒有弄錯。最後Google告訴我是正確的,不禁老懷安慰。
做實習時,跟同事吃飯時聊天,竟又出現此情況。資深同事A說畢同一句話,儘管我仍很想為它申冤,但考慮到做人處世不能不圓滑一點,便曲線問:「你的意思是讚美對方嗎?」
同事B便說:「當然不是,『可圈可點』不是讚美的意思。」
我說:「真的嗎?我讀書時好像有這個含義。」
最後資深同事A一句:「你不是挑戰B吧,人家中文Straight A的。」
正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我自知「小薯仔」一塊,便道:「原來如此!」
心裡的話其實是:「得你一個咩。」
過了幾天,同事B主動說起:「原來『可圈可點』真的有讚美的意思。」我苦笑無語。
畢業後,類似的情況一再出現,而我的參與越來越少。我開始接受世人都不重視「討論的內容是否基於事實」的事實,大家都是找些東西聊聊「過日晨」而已。
「旅途上你增添了經歷,又有讓稜角消失嗎。」--黃偉文《給十年後的我》
工作不到五年,我的稜角已消失殆盡。取而代之是「搵食啫」、「犯法啊」、「係咁架啦」、「好出奇啊」的港式駝鳥觀。
幾天前,我在新公司的某同事又勾起我對「可圈可點」僅餘一絲感情。儘管對方只是一個初生之犢,絕對無需刻意逢迎,但我已深明「曲高和寡」的道理,作為小眾的我只是一顆「雞蛋」,又何必刻意挑戰無知的「高牆」?
經過多年磨練,我終於徹底地放棄了糾正對於我的生命與生活幾乎毫無影響力的人的小錯誤。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實屬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