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呢個問題實際上都幾複雜,唔容易用三言兩語解釋得到
新手好容易不自覺咁陷入一個迷思,將所有野都二元對立左,將一部分既資產歸納左叫「高風險」,其他既就叫做「低風險」
然後再喺「低風險」個basket入面揀哂expected (past) return最高既資產
覺得咁樣做就係唔駛付出更多風險之下獲取額外回報
但當然呢個世界冇免費午餐
我舉幾個例
1. 一般股票
2. 低波動型股票
3. 高息債
4. 投資級別企業債
5. 美國國債
呢幾種資產喺「風險光譜」入面各有不同位置,一般黎講呢個list入面,越下面風險越低。而排喺中間果d資產,通常又可以用返「一般股票+國債」按某個比例去model,例如第2-4項個risk & return個profile可能大約等於80/20、40/60、10/90咁樣 (個比例我是旦亂作)
咁例如你本來既組合係80/20 (一般股票/國債),但因為覺得高息債既回報比較吸引,所以將原本20%既國債都轉做高息債,咁其實你變相已經take緊88/12既risk。但當然你亦都可以砌得複雜d,例如70/25/5咁樣買一般股票/高息債/國債,個risk & return既profile又可能接近返你用80/20咁買一般股票/國債,至於點樣砌先optimize到risk/return就係學術成日做既問題。但一般人其實單純咁用一般股票+國債,可以令自己個組合比較簡單容易管理,唔駛搞到個倉有N咁多樣唔同資產,日後做rebalance果d操作都會比較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