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錄機當年熱門之一是BENQ DW 1620 Pro,光碟片高價位首選太陽誘電,便宜點就是變色龍、藍鳳凰等等知名片種,軟體則是Nero跟Alcohol 120%最常見。
大補帖盛行 遊戲軟體全包在裡面
大補帖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泡麵」,第一波全盛期大概是CD燒錄技術出來且軟體版權意識沒這麼強烈的時候,當時在光華商場、台北車站NOVA、台中電子街附近都有攤販販售,這些流動攤販大多用破爛折疊桌擺上幾本型錄,選好型錄要的軟體或遊戲後,若非熱門片,老闆會要你先去附近逛逛等等再來拿。
第二次全盛期我認為是PS2帶起的「燒片」風潮,此時軟體業與政府大規模取締大補帖,不過在其他地方開始萌芽,那就是電玩小賣店。當時不少人PS2主機都經過破解,能以百元價買市價上千元的遊戲軟體。不過這時抓盜版抓得兇,小賣店大多也只賣熟客,你只要走進去講個片名把錢拿給老闆,老闆就會從後面拿出遊戲片給你。但也常常拿到燒壞的片子,不過或許是盜版成本低,買到壞片還能免費回去換新。
台灣盜版盛行時大補貼的攤販隨處可見,後來連夜市裡都見得到。當年的軟體容量不大,CD或DVD的容量又很多,可以塞滿各式各樣的軟體或遊戲,有的店家還會分類成軟體大補帖、遊戲大補帖、音樂大補帖有系統性地販售,光碟外面會有老闆用麥克筆手寫編號或軟體名稱,也有不少人只看外包裝就買回家,才發現被騙了原來是空白片。
早期大補帖除了有各式軟體之外,遊戲類也超多,像是沙丘魔堡、三國志、軒轅劍、笑傲江湖還有H Game等等,有的因為店家老闆自己就是玩家,所以燒錄的內容會依老闆自己的喜好燒進去。不過隨著時代進步,網路速度變得飛快之後,安裝軟體、看電影、聽串流音樂和玩遊戲都可以在網路上直接進行之後,許多桌機和筆電都將光碟機剔除,要找光碟機讀取光碟片變成是麻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