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 果籽與果實:「蘋果副刊」如何令香港生活「好靚」,好「香港」?

2 回覆
2 Like 1 Dislike
2021-06-29 10:45:58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628-culture-apply-daily-culture-and-lifestyle-pages-looking-back/

風物深度

端傳媒
果籽與果實:「蘋果副刊」如何令香港生活「好靚」,好「香港」?

什麼能稱上「屬於香港人的一份報紙」呢?這份最早在紙上落實「香港書面口語」的副刊,把怎樣的思維種在了香港人的心中?


蘋果日報果籽畢業禮影片。 圖:影片截圖

特約撰稿人 郭一路 (香港傳媒人,曾參與蘋果日報創刊)2021-06-28


副刊蘋果日報香港文化

種籽跌落泥土,又或者隨風吹送,日後落地生根,結成新果。「果籽」畢業禮牽動幾代長期讀者的心,事隔幾天,當還在努力適應沒有《蘋果》的早上,忽然才驚覺,《蘋果》副刊原來已成為這城市血脈流淌的一部份。它緊扣城市脈動,在於它用的語言,它要訴說的新發現,新踢爆,是如何記錄並又反過來構成我們的生活。它捕捉、保存、塑造,並以此地最通熟的語言,以百分百貼近生活的氣息,創造了香港傳媒有史以來和自由採寫最近的距離。

提到副刊,有些人記得「名采」,有些死粉「果籽」(實際屬不同管理); 有些鍾情專題,或各種最新型號消費。甚至有一段時間,人們覺得它性格分裂(一直是《蘋果》傳統),然而回想與整理起來,它的角色,不在大社會事件層面發聲,而是在尋常生活吃喝玩樂個人感懷中,微觀地見証了這個城市曾經有過的活力與自由。


怪招:佐丹奴與《USA TODAY》

《蘋果》副刊,訴諸圖文,更多其實是一個時代的生活思維反照。那就得從史前史說起。1995年6月創刊前後,我在《蘋果》參與副刊籌辦(臨近真正上市之前,每天均照常出紙版試運作),對我們這些新人在企業文化的傳授中,有一個分享特別留有印象。就是找來其時佐丹奴的高層,來講解佐丹奴成功之道。

WHAT?賣衫的來教編輯記者做報紙?——但着實是期盼着這些怪招,在臨近九七,能投身香港創新媒體,簡直是適逢其會求之不得。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觀察時代的可靠夥伴,了解更多

付費訂閱
2021-06-29 11:11:32
Tif_22 小時前
好喜欢果籽,现唯有祝愿各位安好。
kes23 小時前
名采版的專欄作家呈老化現象。
rsk23 小時前
平時睇去蘋果副刊,現在無了還是不太習慣。太可惜了。
jun1331 日前
哎,这几天打开youtube没有果籽的更新……感觉都好像没什么好看的了。
YYQ1 日前
我很喜欢看果籽的视频,大到专题深度访问,比如观塘的变迁,小到一个个体的人生,怎么独立来香港多年打拼,甚至探索街猫店猫,出品量很高,采访得又精彩又生动。真是好可惜,大家都做得好棒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