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祐吾王] 1953年6月2號:事頭婆登基大典

34 回覆
30 Like 2 Dislike
2021-06-03 08:16:52
█ 1953年加冕典禮的香港代表-皇家香港防衛軍

是次典禮,#皇家香港防衛軍 #RHKDF 派出14名代表乘飛機遠赴倫敦出席,行程歷時一個月。代表團長是曾任聖保羅書院校長、參與過1941年保衛戰的 #史伊尹 少校,副團長是柯昭章中尉。14名代表中,只有3人是歐藉,其餘皆是 #華人。

這與防衛軍在1937年佐治六世加冕典禮派出2位歐藉代表,情況相距甚遠。1953年,防衛軍共有1521人,華人佔45%,葡萄牙人佔23%,印巴裔合計亦佔4.3%。往後的日子,華人的比例持續不斷上升。

香港防衛軍代表參加了檢閱、園遊會及獲頒加冕紀念獎章。儘管1953年的加冕典禮留下大量影片記錄,但很可惜暫時未發展香港防衛軍代表的身影。至於當年的香港官方代表,則是曾任滙豐銀行主席的 #摩士 爵士(首席代表)、歐亞混血兒 #羅文錦 爵士和華人領袖 #周埈年。

延伸閱讀:
〈卓越服務勳章 #香港義勇防衛軍 史伊尹少校〉https://www.facebook.com/149029388765171/posts/1339730346361730/?d=n
〈伊莉莎白公主21歲生日演辭背後的男人〉
https://www.facebook.com/WatershedHK/photos/a.338374843163957/1140856882915745
〈男王冠?女王冠?事實上係咪咁分?〉
https://www.facebook.com/WatershedHK/photos/a.338374843163957/1361494000852031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kwatershed
MeWe: https://mewe.com/p/watershedhongkong
Web: https://www.watershedhk.com/

█ 支持WatershedHK運作以及尊屬分享: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WatershedHK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69034083431355&id=149029388765171
2021-06-03 08:33:27
史伊尹survive咗香港之戰嘅黃泥涌峽一役,防衛軍第三連幾乎全體陣亡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每一枚勳章的背後,都有一個活生生的血淚故事。

「香港保衛戰勳章説故事」系列今次介紹卓越服務勳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Order)受勳者-香港義勇防衛軍(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史伊尹少校(Major Evan Stewart)。

卓越服務勳章於1886年確立,嘉許「對抗敵人的軍事行動中的卓越服務(Distinguished services during active operations against the enemy)」,受勳者須於實戰立功,通常授予少校級軍官,不設死後追頒。在排行上,卓越服務勳章次於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先於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

隨着1993年英國改革授勳及嘉獎制度,卓越服務勳章取消授勳的軍階分野,但嘉許標準更新為「非常成功的指揮及領導(highly successful command and leadership during active operations)」。香港開埠至1997年為止,只有六人獲此殊勳 ,全是香港保衛戰的功臣。

史伊尹少校,是當中唯一一位並非外地援軍,而是隸屬本地義勇軍部隊的人員。


幼年遇教案 在華喪雙親
史伊尹出生於1892年,幼年隨父母傳教來到福建古田站。1895年,他們一家被排外亂民襲擊,父母兄妹被殺害,史伊尹幸而被家姐從火場拯救。史伊尹與生還的兄姐,隨後在愛爾蘭都柏林的祖父家成長。

1910年,史伊尹於書院畢業後前往香港,在兄長擔任校長的聖保羅書院教書。同年,他加入香港義勇軍,並因曾受訓練而迅速升任軍官。1913年,他回到都柏林就讀大學。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況緊張,即使史伊尹因就讀大學可獲豁免兵役,仍然決意投身軍旅。史伊尹服役於米杜息士軍團,在西線作戰,並兩度受傷。一戰終結時,史伊尹官至上尉,署任少校。

1920年,史伊尹返港任教聖保羅書院,10年後接任校長一職。史伊尹在香港義勇防衛軍負責組建由歐亞混血兒組成的第三機關槍連(No.3 Company),擔任連長。

圖:福建古田教案的死者,上排最右是史伊尹父親Robert Warren Stewart,上排正中是史伊尹母親Louisa Kathleen Stewart。

妥善安排撤退行動 死裏逃生繼續抗戰
1941年香港保衛戰之初,史伊尹帶領第三連其中兩個排(platoon)首先駐守在昂船洲。日軍攻佔針山後,就地設置砲兵觀察站,命令位處錦田的砲兵猛烈轟炸備有砲台的昂船洲。史伊尹先冷靜安撫部下,隨後妥善安排與工程兵與砲兵一起的撤離行動。12月11日晚上,昂船洲部隊順利回到港島,第三連只有4人受傷。

香港守軍撤回港島後,第三連主力進駐渣甸山的陣地及機槍堡,史伊尹把連部設於與西旅指揮部相距約500米的黃泥涌防空高射砲台旁。12月19日清晨,大批日軍進擊渣甸山,第三連頑強抵抗,日軍形容陣地有重兵駐防,需要派出敢死隊突擊。期間,史伊尹右肩中槍,需在砲台西邊下方的連部掩體(Shelter)內接受治療。可能因為掩體是在受猛列轟炸的一邊山坡,日軍並沒有進內掃蕩。

留在掩體內的7名第三連成員,發現難以等待反攻匯合友軍,就在12月22日晚上逃走。他們分為兩人一組,每隔15分鐘就撤離一組。到史伊尹最後離開時,日軍哨兵聽到聲響,起疑心開槍,幸好未有擊中他。在渣甸山的第三連幾乎全數戰死,另有一個班(Section)約8人成功後撤到赤柱。

大家熟悉的防衛軍下士港大文學院學生洪棨釗(L/Cpl Hung Kai Chiu),正正隸屬第三連。19日下午,洪棨釗與同袍於1和2號機槍堡奮戰,殺傷敵軍,更在隊長菲爾德中尉受傷後代為指揮。洪棨釗背部中槍,其後下落不明。1946年4月4日,洪棨釗的英勇行為獲追頒戰報嘉獎(Mentioned in despatches),故事廣為後世傳頌。

史伊尹一行人往西北方向向銅鑼灣走,成功在禮頓山匯合米杜息士營Z連的35人。他到香港大酒店(今日中環中建大廈)短暫包紮傷患,就繼續搜索第三連餘部(部份第三連成員,被分配到市區與第六連一起擔任防空崗位),勉強組成一個排重投灣仔戰線,直至12月25日香港淪陷。是役第三機槍連傷亡慘重,117人中傷亡72人。
2021-06-03 08:33:40


圖:1943年日本發行《大東亜戦争2周年》明信片,一套三張描繪了:強襲夏威夷真珠灣、香港黃泥涌高射砲陣地,以及奪取新加坡英軍降伏。香港戰事被選為三大代表事件之一,可見對香港戰役的重視及黃泥涌峽戰役之激烈。

圖:1938年7月27日《南華早報》報道,洪棨釗在內的香港大學聯會(香港大學學生會前身)成員在港大本科生贈予廣東紅十字會的救護車及醫療物資前留影。

圖:英勇行為嘉獎體系簡圖,史伊尹獲頒的卓越服務勳章屬第2級,洪棨釗獲追頒的戰報嘉獎屬第4級。

戰時傷患損健康 著書紀錄蔭後人
香港淪陷後,史伊尹的傷患缺乏妥善處理,加上營養不良,嚴重影響健康。1945年香港重光之後,他輾轉被送到澳洲及英國的醫院治理,但脊柱受破片所傷,始終造成長短腳。

1946年,史伊尹獲頒卓越服務勳章,以表揚妥善安排昂船洲撤退行動,以及在港島即使負傷仍保持時刻清醒,指揮戰鬥到最後一刻。

1947年,史伊尹回港重開聖保羅書院,更擔任各式公務,包括中學校際運動委員會主席以及香港大學校董。1949年,他加入了重建的香港防衛軍,後來擔任其本土警衛隊(Home Guard)的指揮官,並主持部隊歷史的編修工作。1953年,史伊尹書成《A Record of the Actions of Hong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 in the Battle for Hong Kong December 1941》一書,記錄香港保衛戰經過及本地義勇軍事跡,有資後世研究。

1955年,史伊尹獲頒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1958年,他獲委任為皇家香港防衛軍香港軍團榮譽上校,同年12月17日離世,終年66歲。其後,防衛軍司令官賴廉士准將致悼詞,繪型繪色地形容這一位昔日同袍為人謙卑,不為功名,默默貢獻,篇章賺人熱淚:
“He should be awarded the D.S.O. and be in command of the Hong Kong contingent at the Victory Parade in London after World War II, was a just, though inadequate, recognition of his work for the H.K.V.D.C., the achievements of his Company and of his own bravery in action.

Two events which came at the end of Evan’s long service must now be mentioned, they were the award of the O.B.E. and his appointment to be Honourary Colonel of the Hong Kong Regiment; the former was an honour FOR service, the latter an honour WITH service. The former was in recognition of services rendered, the latter gave him the opportunity to continue to perform duties that were still within his power.”


圖:史伊尹《A Record of the Actions of Hong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 in the Battle for Hong Kong December 1941》一書,圖為2020年新版。

https://www.watershedhk.com/battleofhongkong-hkvdc-evanstewart/
2021-06-03 08:40:53
Pish
2021-06-03 11:18:09
冇人
2021-06-03 11:52:23
意大利做乜撚野,元首換畫密到眼花
2021-06-03 20:33:34
2021-06-03 20:43:11
2021-06-03 22:53:43
加冕大典

anyway正皮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