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朱家安/社會已經很平等了,為什麼還要讀女性主義?
在台灣,很多人不喜歡女性主義,說倡議者是「女權自助餐」,叫他們先當兵再來爭平等。雖不敢說完全能體會,不過我覺得自己多少能理解這些人,因為我也曾經不喜歡女性主義。
距今十年前,我大學時的政治立場接近自由意志主義,反對補償式平等,認為許多主張性別不平等的說法,是為政治正確而政治正確、把事情泛道德化,也就是把非關道德的東西,包裝成道德來限制人的自由。
例如,當時我無法理解為什麼開性別氣質玩笑可能構成歧視女性,玩笑頂多就是不禮貌,沒什麼大不了。把不禮貌講成不道德,這跟說年輕人不讀四書就會道德淪喪、同志結婚會讓社會崩解,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在將自己的喜好偷渡成大家都該遵守的道德成規。身為自由意志主義者,當時的我隨時準備好用鍵盤毆打意圖染指言論自由汗毛的人。
又例如,當時的我不認為各種位置的女性人數比例能代表什麼。如果女性政治人物少,或者研究者少,這當然可能源自女性被排擠,但也有可能源自女性天生不好鬥逞辯,在需要這些活動的環境不容易出線,或者女性本來就比較不想參與這些領域。對當時的我來說,從人數比例到性別不平等,需要走過為政治正確而政治正確的推論。
我如何改變立場
我不敢說自己現在很了解女性主義和女性處境,不過我確實把過去嗤之以鼻的那些說法看得更合理。
像是,現在對我來說,沒禮貌的言論依然只是沒禮貌,但歧視言論嚴重許多。當歧視言論出現,代表社會上有威脅平等、值得注意的刻板印象存在。過去幾年,我在這個專欄和readmoo的專欄發展了一個關於歧視言論的理論,說明這件事。
又像是,現在我不認為「就算女性政治人物少好了,如果無法證明女性沒有比較不想搞政治,這就無法用來說明政治環境對女性不公平」是好推論。因為,就算女性缺乏從政慾望,這也有可能是不公平的社會背景導致的。此外,有其它線索能綜合性的提供好理由,讓我們相信社會對待女性更嚴苛,例如:
當他們公開表達類似的觀點,我的女性朋友通常比男性朋友在臉書上收到更多「留言指教」。
許多這些留言指教帶有(甚至只有)對女性特質的攻擊。
在許多情況下,社會替女性準備好更多壓力和辱罵用的台詞。男性政治人物結婚沒什麼大不了,女性政治人物結婚就可能被呼籲好好帶小孩就好(那些未婚的女性政治人物,則會被懷疑能否在生養小孩的相關政策上做出明智判斷,而男人沒有懷孕能力通常也不負擔育兒責任,因此能在相關政策上做出中肯建議,也是很合理的)。
我在這篇文章蒐集了更多案例。
進步的社會難以發現歧視
當然,我可以想像,對於一些人來說,上面這些現象都不代表女性受歧視,因為「上面這些現象只是症狀,而女性受歧視只是可能的診斷之一,我們永遠都可以替症狀找到其他可能的診斷」。不過我認為這裡值得注意一件事:社會越進步,在技術上,人越難找到特定族群被歧視的鐵證。
很少有人主張,黑人在19世紀的歐洲世界沒受歧視,因為,若如此主張,你很難說明為何黑人被迫為奴。到了現代,就算黑人在社會上依然面對種種額外障礙,要說明黑人已經不再受歧視,卻看似容易許多:
「法律又沒有規定黑人不能讀書,現在也不再有『隔離教育』了,就算黑人的學歷依然普遍不如白人,你怎麼知道那是因為受歧視,而不是因為黑人本來就比較不喜歡讀書?現在各族群已經很平等了我自己也有很多黑人朋友......(下略五百字)。」
活在進步的社會,有很不方便的地方,我們得文明對待彼此,因為社會不能接受19世紀那些野蠻的做法,幸好我們學到怎麼把傷人武器藏在文明應對裡。我們對已婚有小孩的女性說「回家帶小孩吧,對媽媽小孩都好」,對已婚未懷孕的女性說「你沒生過小孩,對這可能比較不了解」(沒人說男人不能如此善意提醒女性),對未婚女性說「你現在不想結婚,過三十你就知道」。當然,類似的「善意關懷」不只招呼女性,也招呼那些看起來太娘、太宅的男生,和任何BMI目測超過25的人。
當社會進步,不但社會本身更複雜,人也更「尊重」這些複雜,並且知道要避免因為忽視複雜而做出武斷歸因。這些要素,都讓我們更難證明有些不平等潛藏在結構裡。換句話說,要證明「現代風格」的不平等存在,舉證責任的分配,對正方先天不利。這是為什麼我認為有理由更同情看待那些可能反映不平等存在的說法。
全文: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4577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