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摘要:
案發地點位於九龍觀塘區秀茂坪邨,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公共屋邨,兇案第一現場為第39座1508室的住所內,該座樓宇當時已列為重建計劃的樓宇之一,不少住客已經遷離,涉案被告與受害人陸志偉均是邨內的居民,眾人經常到邨內的一所志願機構青少年中心玩樂,或到外號「三叔」的30歲輕度智障男子陳木清的住所聚集,陳木清經常遭到童黨欺負,陸志偉勸其報警求助,童黨認為陸志偉出賣他們。
1997年5月14日晚上,各被告以陳木清的名義誘騙陸志偉到陳木清的住所,陸志偉到達現場後隨即被各被告輪流拳打腳踢,以鐵通、摺椅等武器毆打陸志偉,並強迫他吃菸頭、倒豎蔥用頭撞地、撞牆、墊櫈底、昏倒後淋凍水等,各被告強迫陸志偉跪在關帝像前,並唸出黑社會詩句,每提及1名被告的名字,該名被告便上前毆打陸志偉。
陸志偉被打至奄奄一息,眾童黨嘗試施救但無效,然後任由陸志偉失救致死,並恐嚇身處單位內目睹案發經過的陳木清不要報警。
當天凌晨時分,童黨成員將陸志偉的屍體放進紙皮箱,運到馬路斜對面空置待拆的第32座放火燒屍,並向屍體潑硫酸使容貌更難辨認,眾人離開後再度返回燒屍現場,發現屍體仍然未被燒盡,於是再度放火燒屍,然後用麻包袋裝好屍體殘軀拋棄到垃圾站,屍體殘軀於案件被揭發時已經被運往堆填區,無法尋回。陳木清在事件中亦被打傷,到醫院求醫,駐院警員發現他的傷勢有可疑,經調查後揭發此案。
初審判決:
經過超過一年的審訊,案件在1999年1月宣判。
由3男6女組成的陪審團以大比數裁定6名被告謀殺罪名成立,其中許智偉、吳明俊、陳德明、傅顯進被判處終身監禁;麥家豪在案發時提早離開現場,在受害人垂死沒有再予以毆打,而黃金寶在犯案時只有14歲,年紀較輕,二人因此獲酌情免判終生監禁,分別改判有期徒刑26年及23年,法官表示判處年青人入獄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此案罪行恐怖、性質嚴重,如不判處相應處分便有違法官職守,並斥責4名被判處終身監禁的被告兇殘暴戾,在受害人臨死的一刻仍然繼續虐打,不肯停手,對死者毫不憐憫同情,法庭因此不會對4人體恤同情,不會運用免判終生監禁的酌情權。被告許智勇、周俊、劉佩儀、陳肯構、羅桂芬分別被裁定嚴重傷人或毆打傷人罪成,法官認為他們5人獲陪審團開恩,沒有被裁定謀殺或誤殺罪已經是十分幸運,同時認為主控官給他們一條生路,因此他們應該向主控官道謝。法官表示嚴重傷人或毆打傷人罪最高可判刑3年,但考慮到他們由被捕至審訊期間已經被囚禁21個月,不想再進一步懲罰,因此判他們即時獲釋。
被告石子健轉為污點證人,承認誤殺及阻止屍體合法下葬控罪,合共判監7年,王見秋發表判詞時稱讚他充分與警方合作,出庭頂證其他被告,認為他真心有悔意,並贈他陶淵明的作品《歸去來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希望他以此詩句勉勵自己,改過自新。被告阮潔儀和黃詩城的代表律師分別向法官求情,律師表示阮潔儀一向是好孩子,直至結識案中其他被告,以及受到男朋友吳明俊影響下才會犯案,她對於自己所犯的罪行感到後悔,在案發後已經疏遠案中其他被告,且在被捕後已經被扣留20個月,希望法官輕判,讓她能夠重返校園繼續讀書;律師認為黃詩城雖然來自非健全家庭但並非壞孩子,在校園內從未犯事或欺凌死者,案法時曾經阻止其他被告毆打死者,希望法官給他機會重返校園。法官表示黃詩城所犯的是誤殺罪,但他在案中所扮演的角色較輕微,且曾經阻止其他被告毆打死者,反映出他沒有其他被告那麼殘酷,在考慮教導所的報告及代表律師的求情說話後,判二人入教導所接受監管。
上訴:
被裁定謀殺罪成的六名少年於2001年上訴翻案,其中麥家豪(第3被告)被改判嚴重傷人罪,監禁刑期由26年減為7年;黃金寶(第8被告)的刑期由23年減為19年;至於另外四名被判終身監禁的少年,其中吳明俊(第4被告)被改判有期徒刑25年,其餘三人則維持原判,但法官給予最少服刑年期由20至22年不等。法官王見秋承認自己初判的時侯,因一時疏忽,並無依例給予他們最低刑期,只是判他們終身監禁。但是他亦重申,文明社會絕不容許這種殘暴罪行發生,因此要向被告判以具阻嚇性的刑罰,否則將會屍骸滿布,而這班年青人,亦為他們的罪行負上沉重的代價。
額外資料:
案件主腦許智偉(蕃薯)在獄中因肺癌去世,另一名主腦傅顯進(大王)正服刊中,其中涉案的一對情侶黃詩城及劉佩儀(佩儀)已出獄,但後來劉佩儀因與黃詩城分手跳樓自殺身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