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探討之前先講下主教山配水庫嘅基本資料。主教山配水庫正式名稱係深水埗食水減壓缸,係1904年落成(水務署話佢係1930年代落成,fake嘅),亦都係九龍水務工程計劃(Kowloon Waterworks Gravitation Scheme)嘅一部分。主教山配水庫有150呎闊,20呎深,可以裝到2百萬加侖嘅水,結構主要以水泥、紅磚同埋麻石建成。而主教山本身叫窩仔山,主教山係俗稱嚟,相信係因為山腳巴域街有間聖方濟各堂。
點解起係主教山?
因為九龍西邊無地可以起配水庫,所以政府建議係九龍塘北面嘅山丘(即係主教山)起配水庫。而政府已經諗住係起九龍城配水庫serve九龍東嘅居民。
交代完背景之後,我哋而家講下佢嘅價值。先講下建築價值。

(source: 881903)
大家覺得係唔係好熟口熟面呢?古羅馬式石柱、紅磚羅馬式拱形結構,有少少愛德華時期建築嘅影子,亦都顯示咗個陣時(1900年代)嘅建築風格。同埋現存呢個風格建造嘅水利工程相當之少(可能係唯一一個,其他個啲多數係石屎),更加顯出佢嘅建築珍貴性。另外,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表示主教山配水庫同埋土耳其伊斯坦堡地下水宮殿嘅結構相當相似。另外,1860年代,柏靈頓蓄水庫(Paddington Reservoir)係澳洲雪梨(果陣時仲係英國嘅殖民地)落成,結構亦都同主教山配水庫相似。從呢兩個例子可以推論出英國adopt咗古羅馬建築技術,再將佢spread去殖民地,包括香港。呢個其實係建築技術嘅傳播,同時間亦都係英國將西方古典嘅文化透過建築引入香港。

個人覺得儲水庫嘅建築風格同1907年落成嘅舊北區理民府幾相似 (source: wikicommon)
歷史價值
主教山配水庫對於九龍初期供水亦都相當有貢獻。
係未有配水庫之前,住係九龍嘅人當時係靠水井去攞水嘅。英國接管新界後,當時嘅工務司安庶庇(Robert Daly Ormsby)亦都有提議係大帽山嘅南邊或者東邊嘅山坡興建一個配水庫以提高九龍食水供應。政府亦都認為,當時的儲水庫容量太細(得25萬加侖)。同時,現有供水系統嘅水力太細,故此有必要興建規模更大嘅設施。最終政府係1902年拍板興建配水庫,並於1904年落成。主教山配水庫有150呎闊,20呎深,可以裝到2百萬加侖嘅水,足足比以前多10倍,大大咁改善九龍地區嘅食水供應。
另外一樣好重要嘅係,主教山配水庫係九龍供水系統嘅重要部分!!!係政府嘅構想裡面,主教山配水庫(aka九龍塘儲水庫)的水道經過芒角咀(山東街、奶路臣街一帶),與油麻地配水庫連接,向大角咀及深水埗提供食水。同時,主教山配水庫係政府九龍水務工程計劃嘅一部分。九龍水塘係1906年落成之後,主教山配水庫亦都有發揮佢嘅功用,形成一個有效嘅供水網絡,改善咗九龍區嘅食水供應。隨著石梨貝水塘、九龍接收水塘同埋九龍副水塘分別係1925年、1926年同埋1931年落成,更加擴大咗主教山配水庫嘅功用。
社會價值
2008年,有一位沙士康復者開始自攜器材上山比街坊做運動。於是近呢幾年,好多附近嘅街坊都鍾意去配水庫附近做運動。呢個亦都係一個聯繫街坊嘅地方,亦都俾咗一個公共空間啲街坊。
定義特徵元素
「定義特徵元素」(Character Defining Elements)是構成某幢歷史建築物獨特風格嘅建築元素同埋特徵,亦都突出咗點解某幢嘢咁值得保留。如果棟野要加建,呢啲元素就要好好保存。如果將呢啲元素套入去主教山配水庫,係建築方面,就係麻石柱,頂部以紅磚砌成嘅拱門同埋拱形水泥池頂。同埋就係主教山配水庫同埋九龍其他水塘嘅聯繫,以及主教山裡面嘅街坊群體同埋街坊自發興建同埋打理嘅設施。呢啲元素都應該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