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山氣派儼然,華盛頓、傑佛遜、老羅斯福和林肯俯視前來景仰的遊客。若要在1927年開始興建雕像後九十年歷史中再選一位總統加上去,非小羅斯福莫屬。
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這個老掉牙的辯論是偽命題。沒有法國大革命就沒有拿破崙,身處亂世亦不代表會千古留名。張伯倫先於邱吉爾任英國首相,歷史對兩者的評論就很不同。英雄需要時勢,而我們應該慶幸在三四十年代風雨飄搖時,出了一個小羅斯福。
三十年代初的巨變是美國大蕭條,25%失業率,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高位回落89%。一個人的危機是另一個人的機會。共和黨由林肯創立,作為內戰勝方從1865年起主宰了總統選舉,67年間只有兩個總統不屬共和黨。大蕭條卻令人心思變,促使民主黨人羅斯福成功入住白宮。
羅斯福家境富裕,身世顯赫,前總統老羅斯福為其遠房親戚。身處金字塔最高層,本應追求社會穩定,奇就奇在他本人極具變革精神。加上壯年因小兒麻痺而殘疾,更對弱勢社群有悲天憫人的關愛之心。大蕭條令社會批評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羅斯福上台推出多項「新政」(New Deal),徹底改革政府與商界關係,大市場小政府不再。最高工時最低工資保障勞工權益,社會安全保險保障市民退休生活。有些措施更有計劃經濟傾向,平民保育團向三百萬年輕失業男性提供房屋及飲食,聘請他們到政府擁有的郊區土地修橋搭路。國家復興管理局與勞資雙方談判,維護工會權益,遏止惡性競爭,控制鋼鐵、汽車、紡織等行業的最低價格。
羅斯福了解非常時期必須用非常手段。最高法院判數個新政措施違憲,他嘗試增加最高法官人數。這成為其任內最不受歡迎的提議。議案最終沒有通過,不過卻換來中間派法官奧雲羅拔轉軚,於其他新政案件判決開始對總統有利。
好景不常,羅斯福上任五年另一波經濟衰退來襲,失業率再度攀升。若他在當時下台,歷史評價就會是未知數。此時歐洲及遠東的邪惡勢力終於露出獠牙。法西斯和軍國主義者聯手,世界被拉進另一個危機漩渦。他有理由打破華盛頓定立兩屆為上限的慣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第三次當選總統。羅斯福目光如炬,左而不膠,對納粹沒有任何文化多元、大愛包容的妄想,深知民主社會遲早需要與它一戰。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社會孤立主義盛行。納粹入侵波蘭時,只有16%美國人贊成派軍隊支持盟軍。羅斯福一戰中擔任海軍助理部長,從當時總統威爾遜身上學到如何帶領輿論風向,如何逐步說服民眾參戰。羅斯福尋求連任時保證美國會維持中立,不會派年輕人到歐洲打仗。另一方面他利用租借法案令美國成為同盟國的「民主兵工廠」,同時凍結所有日本在美資產。石油儲量不足下,日本只有兩條路: 放棄繼續侵略,或者攻打美國。
羅斯福當然不是完美。珍珠港被偷襲後,他授權強遷十一萬居美日裔入拘留營,當中大多數為美國公民。盟軍佔領西西里後墨索里尼下台,新政府求和,羅斯福最初表明無條件投降立場不變,艾森豪威愁眉不展。意大利政府愈遲投降,盟軍傷亡愈高,更重要是德軍正入侵意大利,艾森豪威想用意軍抵抗德軍。最後新政府用了多周才正式投降,羅馬落入納粹手中。
但羅斯福大方向正確, 譬如聯合史太林這個次要敵人去打主要敵人。更重要的是他對戰後重建貢獻巨大。他超越威爾遜,說服國民美國必需成為世界警察,為日後成立聯合國和北約鋪路。二戰結束至今75年世界相對和平,羅斯福功不可沒。
現今進步派崇拜羅斯福,但他們不明白羅斯福務實之道。桑德斯三十年國會生涯,倡議過421條法案,只有0.7%最後立法。而羅斯福懂得與共和黨人合作。民主黨社會主義者AOC 指:「是時候除下拳套對付共和黨人。」提議支持者紀錄特朗普粉絲過往所有留言,以防日後被剷。羅斯福面對幕僚批評共和黨對手威爾基,憤怒地說:「你不要再講這種話,連想都不要想。你應知道沒有威爾基我們很可能沒有租借法案,沒有兵役登記。 美國最有需要時他曾挺身而出。」羅斯福首先是美國人,然後才是民主黨員。
1943年,羅斯福和邱吉爾於摩納哥面談。會後邱吉爾力邀好友到南部馬拉喀什觀光。落日映照阿特拉斯山上冬雪,邱吉爾手執雪茄,同羅斯福探討政治與戰爭,歷史與未來。馬拉喀什意為「上帝的故鄉」,在人類歷史長河驚濤駭浪時,有兩位船長處變不驚掌舵,亦算造物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