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香港不夠公屋,輪候人數、時間也屢創新高。但是你又有沒有留意香港公屋是甚麼樣子?一位來自英國的公屋迷就帶我們看看香港公屋到底有甚麼特別。
來自英國倫敦的Iain Cocks(IG:@gaatzaat),13年前來到香港,之後在幼稚園任教。他特別喜歡香港的公屋,平常下班有空時會到附近的屋邨拍照。放假時更會特意去其他地方的屋邨。他說有次乘坐巴士時經過華富邨,之後便愛上了香港公屋,「我當時不知道那是甚麼。只知它是兩邊也有開放式走廊的建築,之後我才知道是公共屋邨。當我走進邨內,我發現公屋比想像中有趣,我的旅程也開始了。」慢慢,他按着屋邨落成的時間,逐條逐條屋邨參觀,現時他已經走遍全港過百條,90年代前落成的公共屋邨。他更為這些屋邨排了一個十大推薦榜。
Iain的照片和已故德國攝影師Michael Wolf的風格有點類近。他指最開始時的確有一點相似,因為被香港的樓宇密度吸引,相片也主要捕捉公屋的建築密度,但漸漸地,他發現屋邨有很多不同的細節,十分有趣。這次他就帶我們到推薦榜首名的愛民邨,不知道他發現到邨中的甚麼細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住戶將衣服晾在欄杆的情況。Iain指這是香港獨有的情況,「英國不會把衣服晾在外邊。英國太寒冷,如果用這種開放式設計,大家也會凍僵 。」而這個做法模糊了私人和公共空間分界。然而善用每一呎空間的香港人又怎會只將衣服晾在欄杆這個妙計。我們走到愛民邨冬菇亭附近,看到有住戶將衣服晾在舊式窗花,又有住戶將百葉窗打開變成層架放置雜物。「我相信,『用盡所有空間』對居住環境狹窄的港人是非常重要。他們能夠用盡所有角落和隙縫。我真的很欣賞這般運用空間。」他更笑說自己的屋也不大,需要好好向他們學習。
之後我們走進一座大廈,Iain說他來了不下十次,但從未進過大廈內。他對牆身、走廊等的設計也感到十分有趣。可是他覺得最特別的卻是掛在鐵閘上的布,「它劃出了私人空間 同時又可以通風,而且當鄰居經過時,又可以讓彼此交流。」然而他對新型公屋改變設計,令這個情況消失感到失望,慨嘆新設計令公屋特色消失。Iain那麼鍾情於香港公屋,是否因為英國沒有公屋?他笑說其實英國的公屋早於香港落成,它們通常較香港的高級,預算亦較多,但規模、密度卻不及香港。
雖然香港有很多大型屋邨,Iain卻帶我們到曾是全港最小的屋邨——美東邨。他說這裏是70年代落成的,因為收地問題,當時只有第6座可以順利興建。「本來這座樓宇的右上角寫有6字,一些舊照片中還能看見,但我想它已被改掉一段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