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之前,不幸被無良僱主拖糧、拖假,甚至無理解僱,唯一辦法都是找勞工處或社會福利機構,但隨之而來,或是漫長的勞資協商和上庭訴訟,不但費時失事,更不一定有好結果。幾年之後,網絡上流傳一股新的力量,若然申訴無門,可以在社交網站搜尋「勞工組」。由一群打工仔業餘自發,無大台,無黨派背景,但有為手足請命,向僱主寸土力爭的追討經驗。成立一年多,誠如發起人之一王曉君(阿花)所說,成員大多數都曾是過去深陷勞資糾紛的苦主,自己的經驗,就是自發組織的基石。
網上追糧快過找勞工處
讓勞工組一戰成名的,要數去年為 Freelancer 向傳媒機構追討數萬元稿費的那一役。初時勞工組出帖轉載事主的欠薪經過,迅速於 Facebook 廣傳,網民群起聲討,惟僱主並無任何實質回應,繼續拖糧。不過,勞工組連日跟進,將涉事的各種拖糧惡行和違諾證據公開,鬧成公關災難。有關傳媒終於跪低,答應支付欠薪。勞工組還跟進到僱主開出的支票是否成功兌現,杜絕一切走數機會。
靠網絡力量構成無形壓力,Like 數真的可以變化成追糧數字?上個年代,大財團僱主未必買你怕,但在今日新媒體世代,屢見奇效。阿花表示:「對一些已有規模,而且依靠網絡平台賣廣告的公司,你在網絡追討可能快過叩門找勞工處。若要先登記、再開調解會,如果老闆不出現呢?拖下去可能幾個月都未出糧。但你在網絡發文追討,有網民和前員工的留言聲援,公司可以幾日內就出糧給你。」外表斯文,在創立勞工組之前,阿花本身亦任職勞工團體,對僱主拖糧藉口經驗豐富。「其實公司不是無錢,只是你之前給他們的壓力,不足以令他們覺得要解決你的問題,所以他們覺得可以拖你。但網民和網絡力量是 OK 的,可以令公司盡快找數,亦是我們勞工組經常用的方法。」
在網絡宣傳大於實體廣告的時代裡,公司往往最怕被網民起底、唱衰,被網絡公審。網上聲討的威力,比勞工處書面通知有阻嚇作用,亦大聲過打工仔自己每日問老闆幾時出糧。「我們已有不止一次經驗,是真的一出 Post 聲討就成功追糧。之前明明講到財政有困難,都即刻說無問題,打電話跟事主保證幾時出糧。證明了那些要靠網上 Like 數和廣告商賺錢的公司,他們今日甚為忌憚這種網絡追討。」
一般勞工組織都會將個案轉介到勞工處,或強調官民合作。惟勞工組與正規官方機構勞工處的關係,是近乎零,完全不走那一套官僚玩法。阿花坦言:「勞工處的指引程序,只是無牙老虎,純粹開個調停會,過程之中打工仔覺得蝕底少少都可以接受,那就結束。萬一勞工處解決不了,就轉介到勞審處,安排上庭,但法官一般都兩邊各打五十大板,只想和解了事。如果最終只是和解,但要拖那麼久,打工仔又要請假上庭,損失時間。為何不用網上方式對僱主施壓呢?」
阿花續指:「今日的網絡力量可以澎一聲,不用幾個鐘就 Share 到很遠,讓很多人知道,動不動就是數以十萬瀏覽量,他們(僱主)都會怕事件會否發酵下去,有時網民不只到該公司的網頁留言,還會到該公司的廣告客戶網頁留言:『是否你的廣告費未找數,所以對方無錢出糧呀?』那股力量才是無孔不入。」
「而這件事對我們更有意思的是,為 Freelancer 出 Post 追糧之後,我們亦邀請對方加入勞工組,打後的那些同類個案,就全部是這個 Freelancer 負責跟進,幫其他同行去追糧,勞工組亦多了一個本身很清楚行內情況的成員。」阿花直言,追糧固然重要,但勞工組的立場是,今日不再是被動等人打救的年代,每個打工仔都應該站出來為自己爭取權益。「這個例子就證明了,就算你今日來找我,你的角色好像是求助者,但其實你絕對有能力,幫自己和別人爭取應得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