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廣傳】有關英語文宣,整理了一些外國人的意見。
不時經新城市廣場,不購物,只會去連儂牆。小幫小忙,例如見到外國人,解釋和討論一下香港的狀態。
六月以外,和很多外國勢力聊到香港的問題。聽到最多的疑惑,是我們常說的Stand With Hong Kong。
外國人常常問,聽是聽到了,也有很多人關心,但請問該怎樣支持香港呢?有美國人說,曾在灣仔的天橋觀察了兩個小時遊行,都聽不到外國人要做什麼。
於是,心有義憤,但無能為力,唯有慢慢忘記。
這三個月,基本都是這種結尾。
鬼佬們政治意識和香港人不同,對於政治局勢有另一種觀點。以下,羅列值得討論的幾項。
一:口號空泛
近日英語口號多了,外國媒體報導得更有親切感。但只聽到空洞的Liberate Hong Kong、Stand With HK,卻完全不知要做什麼。
結果外國人只知道香港人需要協助,但也僅此而已。
我在一次示威也見過外國人問:Stand with HK, alrite. Then what?How?
二:無能為力
外國人與香港人討論外國文宣戰線,有巴打十分熱血,說起人權法案。
但很多外國人會覺得單調,因為不是來自美國,就沒有什麼能幫忙了。而且,我們眼中的國際打法,他們絕多都沒有聽過。
三:制度的意義
一位在港攻讀碩士的英國女士,講起在大學裡出現一個討論。我們爭取普選,要林鄭Step Down(你看泛民對文宣影響力何其大),那麼,在無大台情況下爭取制度,下一個特首應該是誰呢?
我回應,這是互為因果的制度邏輯,因為沒有普選,立法會參選人也被DQ,控命者被打壓,才會迫不得已沒有領袖。
她說,這一點很明白,但對於不了解香港的民族,聽到香港人沒有人選而追求相應制度,感到莫名其妙。
四:過於被動
我問一位法國人,香港的抗爭模式,是呼應警方的濫暴。如果警察一開始和平處理,似乎就不會涉及這樣大的制度問題。
我認為,香港的抗爭運動講求情緒主導,而非政治訴求。他認為,情緒能做到升級,但散亂的升級愈持久,運動愈失去焦點。
國際間警察失控的新聞比比皆是,香港警察的瘋狂行為,在外國人眼中,慢慢沒那麼瘋狂。而關注,也在慢慢流失。
他很好奇,為什麼英國自身難保,但我們人會覺得英國有義務回收香港。
五:資訊貧乏
令我吃驚的,是多個國家的人都表示自己透過《南華早報》了解香港政治。
當我們以為國際媒體鋪天蓋地報道香港情況,原來不少人覺得未夠全面,結果最廣傳的,是香港人覺得已染紅的SCMP。
六:連儂牆
外國人很了解Lennon Wall的意義,每每駐足觀看。不少人習慣在眾多海報中,尋找有足夠資訊的英語文宣,往往是無功而還。
又回歸到基本問題,怎麼只得一句「Stand With HK」,到底香港人想要什麼?
五大訴求與外國人無關,部份關注是因心中美貿易戰,而出於情感的支持,最需要實際的方向。
做個小總結。
外國很關心香港,但資訊過於空泛,無從入手。當國際報章在香港議題,並沒有想像中強勢,我們的外國文宣似乎要改善改善。
路很漫長,不完美,可接受,但絕對會做得更好。
香港人,共勉之。
Forward from IG@terry_yeung_jerj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