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PPC) 係一條曲線(CONCAVE TO ORIGIN, 點解通常係CONCAVE? 另外有機會再講) 顯示一個生產單位(國家或城市等)既"最高"可能生產既不同組合。現實世界當然好多不同既野(電腦,生果,酒店服務等),所以一般討論會簡化,如我張圖:產品A 同產品B。
點為之"最高" -> 簡單咁講就係在現有的科技條件下,已盡最大可能善用所用資源。
"最高"可能生產既不同組合就係POTENTIAL OUTPUTS,個條PPC 曲線上所有既點就顯示出所有POTENTIAL OUTPUTS。
咁現實情況當然唔一定可以盡最大可能善用所用資源,咁現實情況(ACTUAL OUTPUT) 同"最高"可能就會有分別。就好似我個圖 點2017 同 點2018 咁。
假設點2017 係 2017 年香港既總產出,咁香港在2017年就不能盡最大可能善用所用資源,個點會位於PPC 內。但2018 年情況就唔同,點2018處於PCC1 上,即在現有的科技條件下,已盡最大可能善用所用資源生產。
2017 -> 2018,就是Economic Growth(更善用資源)。
PPC1 -> PCC2 就係Economic Development,一般例子有科技提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