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史萊平恩(Michael Slepian)與德魯.雅各比-桑戈爾(Drew Jacoby-Senghor)兩位研究人員發現,有很多因素會導致話不投機。當有人說出冒犯的話,或是講了無知、殘忍的評語,有可能是要故意氣對方,也可能是無心之過。
但有一種行為總是讓人感到不舒服與不安:如果說話者把聽話者歸類為某種人,而聽話者不願意,雙方8成會不歡而散。
有時,說話者會把聽話者劃入他們不喜歡的團體:「你是有錢人,所以你懂大部分的有錢人都是勢利鬼。」聽話者會感到被冒犯,因為這在影射他們為人傲慢。有時說話者則認為,某個人不屬於他們敬重的團體:「你又沒念過法學院,你不懂法律的實際運作方式。」聽的人會感到被汙辱,因為說話者把他們當成無知的人。
說話者有時是以間接的方式講出那些話:「你是好的那種共和黨,但大部分的共和黨只關心自己」,或「你能上大學是因為你頭腦好,但有些跟你一樣的人能念大學,還不是因為美國有種族優待措施」。有時,講這種話的人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在冒犯人:「你沒有孩子,你不懂看到孩子那樣被對待,做父母的是什麼感覺。」不論措辭是什麼,結果都一樣:生氣、疏離、話不投機半句多。
這種話惹人厭的原因,包括聽話者被貼上他們不認同的標籤(眼睛長在頭頂上的有錢人、自私的共和黨支持者、沒資格讀大學的人)。另一種可能是,聽話者認為自己的確是、卻被認為不屬於某個團體(懂法律的人、同情孩子的人)。聽話者對自我的認知(他們的身分認同)受到攻擊,被冒犯,因此心生防衛。
「認同威脅」不利於溝通
心理學稱這種情形為認同威脅(identity threat),極度不利於溝通。史萊平恩告訴我:「當有人說你不是某個族群的一員,或是把你歸屬到你不認可的團體,將導致極度的心理不適。」研究顯示,人們面臨認同威脅時,血壓會上升,身體湧出壓力荷爾蒙,開始尋找逃跑或反擊的方式。
認同威脅是很難進行「我們是誰?」對話的原因之一。當部分網飛員工指控同事「過度敏感」或「不適合在網飛工作」,被指控的人要不感到被強行放進自己討厭的團體—脾氣差、愛抱怨的人,要不感到被排除於人人都想進入的團體—準備好在網飛成功的人。
接下來,當被批評的人回應,主張批評者所言是特權分子的言論,證明他們自己缺乏種族敏感度,批評者就會覺得被歸類為種族歧視者與心胸狹窄的人,也想替自己辯護。
當然,不是只有職場才會出現認同威脅,任何場合都可能發生,比如參加宴會時、在酒吧內、等公車時和陌生人對話。此外,史萊平恩與雅各比-桑戈爾發現,認同威脅並不罕見。在1500多名參與研究的人士當中,僅1%的人近期沒有遇到認同威脅。
「在過去1星期,參與者平均經歷過11.38次認同威脅。」兩人在2021年的《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Soci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Science)論文中寫道:「在我們4成的觀測資料中,參與者感受到一種認同威脅,6成則感受到多種認同威脅。」
研究的參與者指出,他們碰上認同威脅的原因,來自他們的居住地、工作地點、結婚對象、約會對象、出生地、說話方式、收入多寡,以及其他數十種原因。即便是有錢人、白人、異性戀,或是以任何方式在社會上占優勢,照樣有可能遇到認同威脅。如果是窮人、黑人或其他的少數群體,更是8成每一天都得面對認同威脅。
「我們是誰」的對話是關鍵
我們都曾在某個時刻,感受到認同威脅帶來的傷害,或是說出無意冒犯、但讓人感到不體貼的話。光是有可能造成認同威脅,就往往讓人避談「我們是誰?」。
https://www.uho.com.tw/article-6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