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最高法院日前以6比3裁定支持德克薩斯州一項備受爭議的法律,要求用戶須出示政府核發身分證或進行臉部掃描,才能進入色情網站。此舉引發自由派與言論權利倡議者強烈批評,認為此為打著「保護兒童」旗號,實質構成對成年公民隱私與資訊自由的侵害。
中國大陸與香港當局近年也推行的「網路實名制」,反映出在全球數位治理趨嚴、保守力量抬頭的背景下,即使是以保障個人自由著稱的美國,也開始走向類似的資訊管控模式。
美國:以兒童保護為名的實名制 遭批削弱憲法權利
根據2023年德州通過的法案,所有欲瀏覽色情網站的用戶必須提交政府證件或臉部辨識資料作為年齡驗證。包括PornHub在內的多家成人網站提起訴訟,主張該法違反《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言論自由與個人隱私,但最終敗訴。
儘管德州政府與保守派支持者聲稱此舉是為了「保護未成年免受色情污染」,但包括言論自由聯盟(Free Speech Coalition)等組織警告,這種實名制度將對成年人的合法上網行為造成寒蟬效應,也可能成為限制其他敏感資訊的前哨。
「色情再次成為網路審查的金絲雀。」業界代表表示。
香港與中國:官方主導的全面實名制 打壓異議與言論
與美國以保護兒童為由推動的「選擇性實名」不同,中港的實名上網政策則更具監控性與懲罰性。在中國,自2017年起實施的《網路安全法》明文規定,網民必須使用實名註冊社交媒體與論壇帳號,否則不得發言。香港自《國安法》實施以來,亦屢次傳出政府監控Telegram群組、追查網民身份的行動,令公民社會深感寒意。
2025年4月,香港立法會通過新《網絡安全條例草案》草擬方向,提出政府可要求科技平台移除「危害國安資訊」、交出用戶資料,並賦予執法人員無須手令即可索取技術資訊的權力。人權觀察組織形容香港已從「資訊自由之都」轉為「審查制度前哨」。
趨勢匯聚:自由社會也面臨「東方模式」陰影?
儘管美國政府並未採取如中國那般全面控制網絡的作法,但德州案例卻被批評為「民主社會向威權邏輯讓步」的開端。評論指出,若以「兒童保護」、「打擊假訊息」、「防止犯罪」為名推動逐步實名化,最終可能走向對政治、文化、性別等敏感議題的全面篩選與打壓。
哈佛大學政治學者瑪莉亞・楊(Maria Young)指出:「當你賦予國家強制辨識的權力,無論起點多麼善意,終點往往是監控體系的常態化。美國正從保障自由的堡壘,一步步走向東方式『國家審查制度』的折衷版本。」
資訊自由的界線 全球民主是否退潮?
目前,除了德州外,已有12個美國州份準備推動類似法案。而在中國,實名制的數位治理已成全球極權國家模仿樣板;香港則成為「一國兩制」下言論空間持續收縮的明證。
民主制度與資訊自由的界線究竟在哪?若不以法律與社會共識為基礎建立清晰底線,即便是在名為民主的國度,公民亦可能在不知不覺間,走入以「安全」為名包裝的審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