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汪浩的辦公室,井井有條,一塵不沾,各項標籤鉅細無遺,文儀操作程序指示清晰。難以想像的是,他所經營只是看似簡單不過的粥麵店。蔡汪浩也是飲食界引入五常法管理先驅,後來五常法於業內蔚然成風,為不少同行採用。
粥麵乃中國民間食品。傳統粥麵店皆小本生意。食物預備繁複,工時長,勞動密集,利潤又不高。
78年,蔡汪浩畢業不久,就開始創業生涯。「大概是繼承家庭營商的傳統。」他曾涉足不同行業——計程車、養魚和皮革,全部鎩羽而歸。「85年,有位叔叔從大陸來港,投身粥店工作。與他合作在慈雲山開粥店。」他首次涉足飲食業,初期生意不俗。
可是上一輩人急功近利,終不能維持質素,生意每況愈下,員工操守又有問題,人事幾番變動,只剩下他咬緊牙關,獨自掙扎。「從廚房至清潔,上下崗位親自做過。最苦不堪言,是飲食行業陋習叢生,也不知從何解決。」
89年,他將原本的粥店結束,與朋友合資在灣仔的大王東街成立「大王粥店」。
「89年發生六四事件,時局動盪,租金回落,加上店面頗具特色,生意不俗。」雖因禍得福,卻仍遇到員工流失,行業陋習等問題,業務躑躅不前。
十年人生跌宕,一事無成,不免心灰意冷。某次偶然在太太鼓勵下,他修讀夜間的管理學課程。乍聽之下,管理學所授課題,都似曾相識,幕幕失敗前因後果浮現眼前。「只上四節課,卻反省良多。」
他痛定思痛,續又修讀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的管理文憑課程。「拿證書只須唸八科必修,及四科選修選其中一科。」他三年修完八科,又全讀所有選修四科,每一次皆用本身公司做實習例案。「為求學而來,證書反拋諸腦後。」
學而後知不足,他又連續兩年,再修讀亞洲(澳門)國際公開大學工管碩士。「以往創業失敗,乃昧於現代化管理,未有對症下藥,痛定思痛,於是再找資金拍檔,以企業化管理,建立另一品牌──海皇粥店。」
引入五常法實施行政獨立
92年,海皇粥店在紅磡開業,生意甚佳,第二間觀塘店隨即開幕;打鐵趁熱,決定擴大股本,建立行政部門和中央廚房,負責前線物料和半製品,舖面只管銷售,壓力大減。「最污染、勞力密集、厭惡性工作,都交中央廚房負責,行政部門則管理監控。」
蔡汪浩表示,執行現代化管理控制,必先具各功能管理部門的支援。「不少食肆只顧樓面廚部,鮮有投資行政管理部門。其實缺乏管理監控,則無從管理控制,更遑論服務質素。我們甚至聘請專業品檢經理,嚴謹監控流程。」
煮食技術中央開發,店面聘請人手較易,中央行政和規模漸大,甚至具餘力開發創新技術,為人津津樂
我們參照外國煮麥芽糖方法,以電飯煲耐溫設計,開發不黐底粥鍋,以時間掣校定煮粥流程,減省人手。此外,以往店面內搬運熱粥至吧位,既高溫又危險,我們又靈機一觸,以外國專門輸送乳酪的特殊電泵,採管道密封式輸送。系統首先安裝觀塘店,初期非常笨重,惟不斷改良之下,新版大為改良。」此設計亦曾取得創意大獎。
不過,飲食業員工不慣嚴謹流程,必須擴大培訓及灌輸品質意識,再交主管執行,加上定時審核程序,層層緊扣,甚至外聘顧問任神秘嘉賓,到店面試食,審核員工是否照足指引辦事。
「每項作業和工序,都訂下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簡稱『作業指導書及制訂標準』。食品製作步驟,甚至何時棄掉,都有明文規定。」
「例如員工只專注效率,也會令質素下降,專業名詞就過於『工作導向』,做生意則要『顧客導向』,以客為先。例如油條炸好,一小時賣不出就應棄掉。員工可能掛萬遺一,結果就賠了顧客。」因此蔡汪浩也推行ISO等認證,使品質管理更系統及規範化。「認證成本不輕,卻可確保質素。」
「有人問我,賣粥這般勞師動眾,是否小題大做」。其實品質管理的重要性,實不止於此。
近年,飲食行業注重食物安全,也是品質管理之一。行業近期流行「食品危害重點控制」(HACCP),從原材料開始分析每個工序流程,找出關鍵控制點,以檢查表等方式加以控制,確保關鍵之處,不出紕漏。
「例如食物放置多久,就須儲存冰箱,時間溫度都是關鍵,要用精確儀器監察,又須校對儀器準確無誤。此舉增加成本,卻減低風險。食肆一旦出現意外,商譽損失無可估計。」
多年來不斷求進,「猶記當年,物理導師楊綱凱教授指出,物理學訓練思維,做事方法,能培養尋找答案的方法。雖然兜轉十年,才算找到答案,也總不負栽培。事實上,中大的通識教育,涉獵各方面知識,也有助後來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