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閒話:為何沒朋友
網絡上的新新人類,喜歡把一句流行語「靚(帥)到沒朋友」掛在嘴邊。依此句式,還可以拓展為「豪到沒朋友」,「聰明到沒朋友」……以此炫耀自己某方面的長處。但若是較真的話,沒朋友可能是真的,其他則未必。
日本最近有一個調查,承認沒朋友的年輕人達7.4%。如果把朋友進一步定義為「遇事情可以互相商量、相互照顧」,25.9%的人認為自己沒朋友。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當今很多被深度捲入互聯網的人,社交狀況都很糟糕,除了網絡就沒別的交流渠道,缺少人際連接感和親密感。而這些,又是人的自尊感以及積極心態的來源,許多人因此飽受精神孤獨的煎熬。
社交孤立在美國也是嚴重公共健康問題,很多生活得太孤立的人,失去了自我認知,也失去了社會意識——因為人際圈子小,一些人習慣獨來獨往,性格過於自我,協作能力差,與周圍環境嚴重脫節。由此導致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不少經濟條件不錯但缺乏社會聯繫的人,心理反而比那些經濟差、但有朋友支持的人還要失落。
這一切並非偶然。美國堪薩斯大學有一項研究,發現人與人發展成朋友,需經過90小時的接觸,成為密友需200小時。這還不包括工作時的共處,必須是生活中形成的交集。但是,很多現代人又不太願意為交友付出時間和努力。美國一家青年旅社的老闆曾對媒體抱怨說:過去來投宿的年輕人,放下行李後會問酒吧在哪,想跟陌生人喝一杯聊聊。現在無一例外改成問房間的WIFI密碼是多少?老闆說,我很慶幸沒有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很多人沒朋友,其實是自我選擇的結果。
也有人是為了增加財富或地位,錯過了對友情的維持。一些人迫於成就的壓力,為了實現目標,是以自我為中心進行奮鬥,少有時間與朋友相處,於是降低了社會關係的數量和質量。所以,這也是一個生活哲學問題:幸福究竟是從不同的經濟狀態中獲得目標感和成就感,還是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由此獲得親密的友情,取決於各自如何定位在社會框架裏的角色。
此外,網絡也會與現實中的人際關係發生碰撞。過去人們多是與身邊的人接觸交往,對於各種差異性有一定的包容度。如今在網上可以輕鬆找到三觀、情趣更近的同好,於是也導致了現實交往中的一些差異被放大,讓人覺得難以忍受。而且,人們越是迴避那些令自己不舒服的東西,缺乏耐心與朋友進行交流,整合化解的能力就越弱,意識會不斷向極端方向發展和強化,最後導致友盡。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意識更強,朋友相處需要更多的技巧與耐心。如果無法認真地審視自己的不足,怕麻煩或覺得沒時間,疏忽了社會聯繫,一路過着沒有朋友的生活,也將會成為未來常態。
http://www.wenweipo.com/epaper/view/newsDetail/mobile/137297495917291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