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集中營生活 堅持廚廁獨立
104歲勵德邨之父:公屋戶都有尊嚴
蘋果日報 2016/12/15 00:00
【本報訊】公屋一房難求,但其實半個世紀前的公共房屋環境惡劣,殖民時代前工務司鄔勵德卻熱衷興建公共樓宇,放棄高薪厚職留港,二戰集中營生活令他體會到基層亦應活得有尊嚴,造就50年代首個設獨立廚廁的屋邨誕生,成公屋楷模,勵德邨亦以他命名。逾百歲的他仍熱愛這片土地,視自己為香港人,藉紀錄片細訴段段香港故事。
記者:鍾雅宜
現年104歲的鄔勵德(Michael Wright)退休後定居於倫敦,深居簡出,若非大坑的勵德邨,其名字對年輕一輩甚為陌生。香港「城市日記」策展人黎穎詩去年偶然間探訪鄔勵德,沒想到他對香港印象甚深,她遂為鄔進行錄影訪問及輯錄成口述紀錄片《勵德年記》。
黎穎詩指鄔勵德年逾百歲,對香港舊事仍如數家珍。祖籍英國的他,1912年在香港出生,曾留學英國並成為建築師,曾參建倫敦高尚住宅,更有機會當上建築師樓合夥人。明明前途無可限量,他卻毅然於1938年回港加入工務司署(亦稱工務局),至63年出任工務司。


在鄔勵德的推動下,已拆卸的深水埗「上李屋」是房協首個建有獨立廚廁的出租屋邨。房協提供相片

勵德邨其中4座以圓柱形作設計。
回港痛惜港建築物變醜
吸引鄔勵德回港原來是大型建築,他在訪問中說,戰後香港房屋短缺,基層房屋多共用廚廁,環境惡劣,但政府不願介入,鄔卻認為居民共用廁所是駭人和侮辱(appalling and degrading)。黎穎詩指,原來他二戰時在集中營當俘虜,首次經歷數十人共用廁所的生活,認為是失去尊嚴,故加入房協後他力主屋邨設獨立廚廁。房協1952年建成首個出租屋邨「上李屋」便用此設計,即後世稱的「鄔勵德原則」。
1953年石硤尾大火令8萬人失去家園,政府不得不興建徙置大廈,但單位太細不足設獨立廚廁,為了令基層盡量「住好啲」,任工務司署總建築師的鄔建議在大廈天台設課室、地下設商舖,單位牆身亦預留位置以便日後打通;另一名建築師George Norton為改善採光爭取以玻璃窗代替木窗簾。就是他們這份堅持,令日後基層生活大大改善。
黎穎詩形容鄔喜愛香港,視自己為香港人,女兒亦在港定居,但為遵照英官傳統退休後返英生活。他2005年曾回港探訪,形容建築物變得醜樣,黎穎詩解釋,因他對花巧建築物無好感,只鍾情平實建築。黎認為鄔勵德對公屋貢獻功不可沒,明晚將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勵德年記》免費放映會,名額35個先到先得,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
深水埗上李屋是按鄔勵德建議設計,當時A至D座僅大單位設獨立廚廁,1958年興建E座每個單位均設獨立廚廁,屋邨於90年代拆卸。
//在1912年出生於香港的鄔勵德(Michael Wright),1939年二戰爆發,鄔勵德參與香港保衛戰抵抗日軍,隨著香港在12月25日淪陷,鄔勵德淪為戰俘,遭日軍拘禁於九龍的亞皆老街集中營。1945年香港重光,鄔勵德獲釋後,服務工務局,於1963至1969年出任工務司,積極投入香港的戰後重建。在工務司任內,鄔勵德大量建造徙置屋邨和政府廉租屋以安置寮屋居民,任內亦構思不少香港後來的大型基礎建設,包括地下鐵路、萬宜水庫、海底隧道和新市鎮等。//